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
  
  森林的形成,同当地及其周围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地域广大,自北而南分属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大气候带。气温由北而南逐渐升高;降水量则由南往北递减。高山、高原、丘陵、盆地等都有大面积分布,这种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中国森林的形成和分布起着制约的作用。
  在上述气候带及各种不同地形的长期作用下,中国各地区森林的分布很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从水平地带分布来看,由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从垂直分布来看,在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气候规律作用下,上述各水平地带的森林类型,都在纬度较低的水平地带内按垂直带谱出现,而且是纬度越高,在垂直带内出现的下限则越低。例如,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水平位置都属于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为温带针叶(以红松为代表)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在本地带山地的上部广泛分布有以落叶松和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小兴安岭在长白山以北,纬度较长白山高,落叶松林分布的下限为海拔700米,在长白山下限则为1100米。又如,秦岭山地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南坡海拔12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森林和含有亚热带成分的森林。在此以上和北坡的下部,则分布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暖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油松、华山松、铁杉等温带针叶林。而在秦岭山地的上部也分布有以落叶松、云杉、冷杉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直至森林分布的上限。再如,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高山和台湾山地北部,其水平位置属于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是以常绿阔叶林为特征的亚热带森林。但是,由于纬度低、山体高,因而又分布着属于北方地区各水平地带的森林:下中部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2000米以上为暖温带与温带针叶林;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针叶林。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台湾山地南部,下部是雨林、季雨林,上部则为其他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台湾因山体高,再往上还分布有喜温凉的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中国森林的分布情况虽然错综复杂,但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以下我们按水平地带森林的分布状况加以介绍。
  (一)寒温带针叶林
  按水平地带分布的寒温带针叶林,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其范围包括黑龙江以南,洮儿河以北,呼伦贝尔草原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以西的地区。总面积为2755万公顷,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9%。本地带内森林面积为146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36%,森林总蓄积量为137亿立方米。
  从自然条件上看,本地带以山地为主,由大兴安岭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组成,平均海拔高1000米,山体浑圆,东陡西缓。山间有宽阔的平坦谷地,河流密布。气候寒冷潮湿,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年平均气温仅-4~-6℃,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本区牙克石以北有永冻层分布,一般厚度2~5米,形成大片沼泽、洼地。土壤以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为主,以及灰色森林土、黑土、黑钙土,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和沙土等。
  本地带森林植被系西伯利亚寒温性针叶林向南延伸部分。森林树种以耐寒冷的兴安落叶松占优势,往往形成坡连岭接、波浪起伏的大面积纯林,其次为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的伴生树种为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等。在海拔1200米以上常见偃松灌丛。林下灌木主要有杜鹃、杜香、越橘、岩高兰;草本植物有少量苔草、红花鹿蹄草等。
  本地带东南边缘为阔叶林带,以蒙古栎、黑桦占优势。林下灌木有胡枝子、绣线菊。林缘低地主要是大黄柳、小叶樟等树种。本地带西侧无连续的阔叶林区。树种以白桦、山杨阔叶林为主,呈岛状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坡森林草原的沙地上断续分布着樟子松疏林。本地带内其他地区均属阔叶混交林过渡带,落叶松、白桦、蒙古栎相间混生。
  本地带牙克石—加格达奇一线以北,兴安落叶松成水平带分布,可以从河谷海拔300米一直到山脊;往南则成垂直带分布,一般从海拔700~800米起,分布到1300米以上,越往南,它的分布越高。以蒙古栎、白桦、山杨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北部分布于海拔300~600米;南部分布于600~1000米。蒙古栎对生长环境条件适应范围比较广,除多年连续冻土区外,各地都能生长成林。
  兴安落叶松林破坏后,往往首先长起以白桦、山杨、黑桦等树种为主的阔叶林。目前,本地带这类林子约占林地总面积的25%,其中以白桦林为最多,常形成纯林或以它为优势的混交林。
  (二)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这一地带为中国现有森林中唯一有红松林分布的地带,其范围,东北起自黑龙江,西南至辽东半岛,东与俄罗斯、朝鲜的同地带为邻,西为松辽平原,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这一地带有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两大林区,现有森林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43%,森林总蓄积量为175亿立方米。
  小兴安岭山势低缓,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米,长白山林区一般海拔为800~1000米,其中,长白山主峰为1420米,因受季风的影响较大,本地带年平均气温已在0℃以上,南部地区可达6℃。全地带年降水量500~9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本地带的山地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森林土、山地棕色森林土和山地灰棕壤土等。
  小兴安岭林区的森林,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植物种类较为复杂,组成树种比较丰富。在大乔木树种中,针叶树有红松、冷杉、云杉、落叶松等;阔叶树有紫椴、枫桦、水曲柳、黄波罗、胡桃楸、春榆、色木、蒙古栎、白桦、山杨等。林下灌木有珍贵的药用植物刺五加。还有暴马子、毛榛子、溲疏、山梅花等。藤本植物有营养价值很高的狗枣子、山葡萄及重要的药用植物北五味子等。
  在小兴安岭北坡,因气候接近寒温带,故有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寒温性树种分布。在局部地段兴安落叶松和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相间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沙质土壤阶地上,还有少量呈团块状的樟子松林分布。
  以红松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破坏后,在坡麓或山腰缓坡,往往演变为次生落叶阔叶林,组成树种较复杂,主要树种有蒙古栎、黑桦、白桦、紫椴、黄波罗、水曲柳、色木、胡桃楸、山杨等。在林区外缘的低山丘陵或台地上,则形成以山杨、白桦、蒙古栎、大果榆、色木为主的次生林。在山间低洼谷地形成“黄花松甸子”。树种为长白落叶松(俗称黄花松)及白桦等。
  本地带内的长白山林区植物种类繁多,仅维管束植物就有1900多种。常见的木本植物有150余种。森林是以红松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林分层次也比较复杂,有较发达的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藓苔层发育微弱,红松林的主要混生、伴生树种,在排水条件较差的红松林中,混生树种以云杉、冷杉为主。山坡下部湿润地段,则为春榆、黄波罗、水曲柳、胡桃楸及大青杨等阔叶树种。缓坡和斜坡的伴生树种则为椴树、枫桦、色木、青冈栎;在干燥的斜坡上有蒙古栎、辽东栎、檞栎等。
  本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类型有:北部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一带为红松、紫椴、枫桦针阔混交林;南部山地为红松、千斤榆为特征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树还有紫杉、赤松和朝鲜崖柏。伴生的阔叶树种,除有北部的树种外,还有花楷槭、青楷槭、刺楸等。
  长白山中部地带具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分布带谱:海拔1800~2000米之间为岳桦林带,混生有少量长白落叶松;1100~1800米之间为暗针叶林,以云杉、冷杉占优势,有藓苔岳桦、云杉、冷杉林、藓苔红松、云杉、冷杉林等;1100米以下的玄武岩台地上则为阔叶一红松林。主要林型有灌木—阔叶红松林;蕨类—云冷杉红松林、陡坡红松纯林等。此外,还有非地带性的长白赤松林,长白落叶松林。
  林下灌木层主要有耐阴性的毛榛、槭属、忍冬等;藤本植物有山葡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较多,主要有苔草等。
  本林区森林破坏后,形成各种林型的次生林,最普遍的是萌生的蒙古栎林或由山杨、白桦等阳性先锋树种所形成的次生林。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本地带的森林,由于长时期遭受人为破坏,现在是大片森林少、林相较差和质量较低的一个地带。其范围为东起辽西山地、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山地丘陵,西到青海东部,北界长城,南到秦岭和淮河以北山地丘陵。
  本地带的东南部以低平原为主,西部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中部、北部以山地为主,重要山脉为燕山、太行山、伏牛山、秦岭以及沂蒙山、吕梁山、子午岭、六盘山等。山地海拔一般为1000~2000米,少数高峰近3000米。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夏秋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4~14℃,年降水量400~900毫米,森林土壤一般为山地棕壤和栗钙土、灰钙土等,个别地方有沼泽土、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本地带水热资源比温带丰富,历史上到处都有茂密的森林分布。但因这一地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农牧业发展最早,人口稠密,交通方便,长期无限制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大好森林遭受毁灭性的被坏。现在保存的森林面积有8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8%。现有林分,除秦岭中段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只在偏远山地分布有面积大小不一的天然次生林。
  本地带森林,总的来说属于暖温性落叶阔叶林。但由于各山地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不同,加之山地山体高度不一,形成的森林也不尽相同。在燕山—太行山区,原生类型的森林现在保存得极少,现有森林基本属于屡经破坏后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由下而上,森林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再上为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600~800米以下,愈往南分布界限愈高,主要阔叶树种为喜温耐旱的栎类,以及人工栽植的杨、柳、榆、国槐、臭椿、泡桐等,并有侧柏、桧柏、白皮松等针叶树。在落叶阔叶林以上到海拔1500~1600米左右,为温性针叶与落叶混交林,主要针叶树种有油松、华山松。海拔1600~2500米为寒温性针叶林,主要针叶树种有白杆、青杆、华北落叶松、冷杉等,并有白桦、蒙古栎、山杨等阔叶树种。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森林分布的最高界限各地有很大差别,如北京西北部的小五台山,森林上限阴坡为海拔2500米,阳坡为2100米。北京东北部的雾灵山森林分布上限降到1900米。
  本地带内的陇秦晋山地,是黄土高原中露头的土石山区,森林资源保存得较好。由于山麓为黄土高原,山体不甚高大,大部处在温性针叶林带,一部分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构成林分的优势树种,下部有喜温性的栎类和油松、华山松等;在海拔1600米以上则为寒温性针叶林,主要树种有白杆、青杆、华北落叶松以及杨、桦等。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地带包括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和整个亚热带地区。其范围东起东海沿岸及附近岛屿,西至青藏高原东侧,北至秦岭南坡、淮河干流及淮北灌溉总渠,南至福州、永春、永定接南岭山脉南麓、西江两岸和云南北部边境附近一线。总土地面积为19266万多公顷。现有森林总面积为553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8%。森林总蓄积量约23亿立方米。
  本地带由于地形复杂,水热条件优越,因此,所形成的森林类型也较为复杂。
  1.西南高山峡谷多带谱森林
  西南高山峡谷位于本地带西端的青藏高原东南部,沿嘉黎、巴青、治多、石渠、色达往北,绕青海省班玛北界。经甘肃迭部、宕昌一线为本地区的西北界和东北界,南面为国境。全区包括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和南部,甘肃南端,青海东南端也有少部分地区属于这一范围。
  本地区地貌十分复杂,全区到处是高山峡谷,河谷切割较深,山体嶙峋陡峭,相对高差达数千米以上。按照水平地带的位置,本地区处于亚热带地区,但因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海洋季风成为本地区的水汽来源。东南部湿润多雨,又比较温暖。越往西北,气候的大陆性越强,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减少,呈现出从温暖湿润逐渐向寒冷干燥过渡的气候特征。例如,本区南部湿度较大,雨量比较丰富,亚东一带年降水量9366毫米。而东南端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西北部年降水量仅为300~500毫米。
  本地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和山地暗棕壤,森林线以上有高山草甸土,干热河谷有燥红壤。
  本区森林植被比较齐全,几乎包括了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一切森林植被类型,森林分布垂直带谱非常明显。大体上在海拔2000米以下为干旱河谷,分布着多刺和肉质灌丛,往上为湿性常绿阔叶林带,并含有多种落叶阔叶树种。2000~3000米上下主要为温性针叶林,其下部阳坡多为高山松和油松林;阴坡、半阴坡或河谷分布有铁杉与多种槭、桦形成的针阔混交林。高山松林与油松林的分布大致以四川邛崃山为界,以西为高山松林,有川滇高山栎、云杉、桦、杨等混生;以东为油松林,伴生辽东栎、白桦和华山松。大约在海拔3000米以上属于寒温性针叶林,为多种云杉、冷杉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其上部有红杉林或圆柏林。在这类垂直带内,岷江冷杉分布最广,阴坡多纯林,阳坡则出现混交林或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高山栎类及灌丛。在海拔4000~4400米以上的高山,分布着灌丛和草甸。
  在本区南部察隅、墨脱、达旺以南的河谷低山发育着热带雨林。其垂直带谱为:海拔1000~1100米以下为低山热带雨林和季雨林;1100~1800(2100)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00~3100米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本地区铁杉林成带分布的范围;以上到4400米为山地温带和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再往上为高山灌丛草甸。
  本区森林均为天然林,以成、过熟林为主,林龄高,平均树龄为200年。树种以冷杉、云杉为主的针叶树蓄积量多于阔叶树蓄积量。
  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地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以东,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平原相间分布,地貌类型较多。
  (1)西部中、高山地,包括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是低山丘陵向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大部分海拔高2000~300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21℃之间,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年降水量800~2100毫米左右,由东向西递减,山地降水高于平原,最多可达2500毫米,总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适宜于多种用材林和经济林木生长。主要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和黄棕壤三种。红壤多分布在海拔低的丘陵地区;黄壤多分布在中、低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山地和江南山地黄壤带以上。
  本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天然生长的树木种类繁多。属于地带性的森林植被,以栲、石栎、青冈和樟、茶、木兰科属树种的常绿阔叶林为主;人工栽培的树木,以马尾松、杉木、云南松、柏木等最多。在长江以北,因气温渐低,降水量减少,落叶阔叶树种如麻栎、白栎、栓皮栎等树种比重增大。本地区的树种中突出的特点是珍稀树种多,中国特有的孑遗古老树种,如水杉、银杏、珙桐、青钱柳、黄杉、香果树、长苞铁杉、银杉、红豆杉、蚬木等等,均以本地区为多。
  在本地区内,因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各地所分布的森林树种也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四川盆地南侧的山地,海拔1800(1500)米,主要常绿阔叶树为栲、刺果、米槠、瓦山栲、峨眉栲、苞石栎、四川大头茶、华木荷、大苞木荷、润樟、油樟等。针叶林以杉木、柳杉生长良好。盆地北沿山地常绿阔叶林,一般在海拔1300米的山地黄壤地段,主要树种为苞石栎、青冈、细叶青冈、华木荷、多穗石栎、猴樟、黑壳楠等。此类森林破坏后,多为马尾松林、巴山松林、柏木林和麻栎、栓皮栎所代替。
  (2)幕阜山地区。本地区的森林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垂直分布也很明显。在海拔800米以下,大部分是马尾松和竹林;在沟谷中有钩栗、大叶青冈、云山椆、青冈栎、栲树、黑壳楠等,并混生有红豆杉、穗花杉等。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主要是黄山松,其次是锥栎、化香、枸树、鹅掌楸、椴树、四照花、槠等。在海拔1200~1400米之间,主要有白檀、杜鹃、海棠、野山楂、四川冬青、红果钩樟、水马桑等灌木丛。经济林木以油茶为主,油桐次之。
  (3)武夷山地区。本地区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地带,但原生的常绿阔叶林大部分被破坏,目前大面积分布的为杉木林、马尾松林及竹林。
  本地区植物成分复杂,组成种类以甜槠、木荷为代表。常见的阔叶树为苦槠、青冈、石栎、栲树、南酸枣、枫香、红楠等。渐向西南,树木组成种类逐渐增多,更多地出现黧蒴栲、南岭栲、罗浮栲、泡花、润楠等喜温热的常绿栲、楠树种;并有以栲树、钩栗、云山青冈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伴生树种有米槠、峨眉栲、少叶黄杞、猴喜欢、山杜英、华杜英、深山含笑、华南樟以及水青冈、南酸枣等。
  在丘陵山地,大面积分布着马尾松、映山红群落以及马尾松、杉木及各种阔叶树混交林;并有油茶、油桐、茶、果树等经济林。在山区,有大面积的杉木林、毛竹林、各种阔叶林以及杉、松、毛竹等混交林,柳杉也有分布。800米以上山地有黄山松林,山顶上部为灌木林。
  本地区有大量珍稀及珍贵用材树种,如百山祖冷杉、华东黄杉、福建柏、白豆杉、长叶榧、连香树、鹅掌楸、钟萼木、香果树、长柄、双花木、福建青冈栎、格氏栲、观光木、石梓、南方铁杉、江南油杉、华西枫杨、长序榆、领春木、凹叶厚朴、天女木兰、花榈木、红花香椿、银鹊树、天目紫茎、银钟树等等。
  (五)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本地带的范围为滇南、粤桂沿海,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粤闽沿海、台湾及附近岛屿等地区。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是比较小的一个森林地带。
  这一地带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盆地、谷地、台地、平原。西部属云贵高原南沿,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海拔多在1000~1500米,少数在2000米以上。中部多低山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一般为300~800米。海南岛的中部为山地,向四周依次为丘陵、平原和滨海沙滩。台湾岛有五条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平行山脉,高峰绵亘,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
  本地带为中国纬度最低的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暖、夏长,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20~265℃,极有利于植物生长。但因地势高低不同,山地气温垂直差异较大。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冬季可见皑皑白雪。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台湾山地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3000毫米以上。土壤缺盐基物质,呈酸性反应,富铝化作用较强。地带性土壤由南到北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其次为红壤、黄壤(包括黄棕壤)、石灰土、磷质石灰土。
  本地带的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其中,高等植物就有7000种以上。在高等植物中,其他地带没有的特有种也很多,仅海南岛就有500多种,西双版纳有300多种,更有不少是国家保护的珍贵稀有植物。森林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和赤道热带常绿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台湾北部、闽、粤、桂沿海山地、丘陵,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和滇东南。森林植被以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山茶科为主;还有藤黄科、蕃荔枝科、桃金娘科、大戟科、桑科、橄榄科、棕榈科、红树科等。次生植被,东部以马尾松为主;西部以云南松、思茅松为主。
  热带季雨林、雨林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的中南部和云南的南端。植被组成有很多科属和中南半岛、印度、菲律宾等国相同。植物种类丰富,组成优势科主要有桑科、桃金娘科、蕃荔枝科、无患子科、大戟科、棕榈科、梧桐科、豆科、樟科等。热带中山以上山峰、山脊上常出现常绿性矮林、灌丛,苔藓林,以越橘科、杜鹃科、蔷薇科占优势。在西部滇南地势较高,山原地貌有众多纵深切割的河谷,植被垂直带各类型交错分布。在南海诸岛,由于土壤基质的制约,主要分布以麻疯桐(避花霜)、草海桐等组成的热带珊瑚岛常绿林。滨海是沙生植物和红树林。
  在滇南热带林保护区内,森林组成种类具有东南亚和印、缅热带雨林、季雨林特色。低海拔丘陵的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的组成,以常绿性的热带科、属为主。其优势种类多为豆科、楝科、无患子科、肉豆蔻科、龙脑香科等。雨林中多典型的东南亚和印、缅地区热带雨林的种类。如龙脑香科的云南龙脑香、羯布罗香、翅果龙脑香、毛坡垒、望天树、四数木、番龙眼、千果榄仁、麻楝、八宝树等。山地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术兰科、樟科和茶科为主组成,主要树种有印栲、刺栲、红花荷、银叶栲、滇楠等。山地常绿阔叶林各种类型垂直分布较明显,东部海拔1500米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面广,保存较好,由于温凉、高湿、静风,林中苔藓植物发达,故称“苔藓林”。主要树种有瓦山栲、多种木莲、润楠等;中部西双版纳海拔1000~1500米山地,则以刺栲、红木荷等为主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广,其中勐海地区保存面积最大,森林较完整,乔木次层樟科树种很多;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以刺栲、印栲、红木荷或长穗栲、樟类组成。由于气候从东到西逐渐变化、森林植被类型从东到西大致分为三类:东部为半常绿季雨林和湿雨林,以云南龙脑香、毛坡垒、隐翼为标志;中部西双版纳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以大药树、龙果、番龙眼、望天树为标志;西部为半常绿季雨林,以高山榕、麻楝为标志。
  在海南岛热带林保护区,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是中国热带地区的生物基因库,共有维管束植物3500余种,分属于259科,1340属,其中约有83%属泛热带科。中国特有属有10余属,特有种有500多种。在众多的树种中,乔木树种约有900多种,属于商品材树种的有460种,其中特类至三类用材树种有200多种,多为珍贵用材树种。在乔木林中,优势树种不甚明显,但也可以见到青梅或南亚松占优势的单优林分。森林结构复杂,分层不明显。热带雨林的三大特点:由藤本植物组成的绞杀植物发达,板根普遍明显发育,老茎生花,在这里和滇南热带雨林中均较常见。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分布在中部山地海拔600~1000米的地段。较完整的雨林中,乔木一般可分三层,树干挺直,分枝高,林相茂密。由于岛内东西部干旱季节长短不同,季雨林又分为常绿季雨林、落叶和半落叶季雨林。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原生森林有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统称为热带雨林。从水平分布来看,从海滨到山地依次为:红树林、沙生草地或多刺灌丛、次生稀树草地、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林。东部湿润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西部干旱地区以落叶和半落叶季雨林占优势。
  在台湾岛山地,地带性森林植被,在中、南部海拔大约20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北部山地的下部属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以上,依次为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有,无柄米槠、青钩栲、厚壳桂、榕树、樟树、大头茶、红木棉等。混生有九芎、重阳木、无患子、台栾树等少数落叶半落叶树种,林内具有一定雨林特征。海拔较高的山地以红桧、台湾扁柏为主;海拔3000米以上,主要是以台湾冷杉为优势的亚高山针叶林区,再向上分布有高山杜鹃灌丛。
  (六)蒙新地区
  中国的森林分布,除上述五个水平地带以外,地处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蒙新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自北而南跨越温带、暖温带两个地带。但是,这一广大地区因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除高山的中上部因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湿度增大,具备了≥400毫米的降水条件,有森林分布外,其他地方一般没有天然林分布,而且经过长期的破坏和垦荒。现存的天然植被亦很少见,覆盖率不到1%。故在介绍上述五个水平地带的森林分布时,未将这一地区的森林列入。
  蒙新地区目前连片分布的天然林,大部分在一些中高山地,多为寒温性针叶林。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贺兰山和阴山的中部或上部,分布有以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另外,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和准噶尔盆地周围绿洲有淡水源的地方,分布有以胡杨为代表的天然林。
  在上述一些天然林区中,值得提出的是天山林区。本林区有森林植物2500余种,植物成分也比较复杂,以北温带和欧亚温带成分占优势,温带亚洲成分占比重很小。
  本林区具有多样的植物区系、生态条件和悠久的发育历史,因而形成了复杂的森林类型。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森林,是中生的山地森林和草甸,它反映了本区比较温湿的生态环境。典型的植被带谱是:高山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高山冰雪带。
  在海拔1500~2700(3000)米的地带上,是由雪岭云杉构成的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天山南坡的森林,呈小块状分布于海拔2300~3000米之间的峡谷阴坡或谷底。雪岭云杉在天山林区绝大部分为纯林,仅在阜康—奇台林区的上缘局部地区和哈密林区的下缘,与西伯利亚落叶松构成较稳定的混交林。
  雪岭云杉在伊犁山地分布最多,在中山地带构成连片森林,林分生产力也很高,个别林分树高达60~70米,胸径1米以上。
  天山东部林区的上部为落叶松纯林,西部为云杉林。在云杉林内最常见的小乔木有天山花椒、崖柳等。在北坡中山火烧迹地上常形成稠密的柳、山杨、桦木次生林。常见下木有黑果枸子、忍冬、蔷薇、天山卫矛、茶蔗子等。
  天山谷地的植物区系成分亦丰富多样。植物组成的地理成分以中生的北温带—欧亚温带成分与中亚西部山地成分占优势。除天山北坡植被中已提到的以外,谷地森林和灌丛中尚有稠李、欧洲荚蒾、西伯利亚刺柏、覆盆子、新疆忍冬、阿尔泰山楂等。在中亚西部的植物成分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新疆野苹果、野核桃、樱桃李、小叶白蜡和天山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