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清朝定都北京后,政府努力开发西郊园林风景区。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为筹备庆祝其母60岁寿辰,在瓮山上将原来的圆静寺扩建为大报恩延寿寺,于第二年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瓮山泊也改名昆明湖。光绪十四年(1888),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遭到野蛮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拨专款修缮,遂成如今景象。
  现在的颐和园面积290多万平方米,湖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4。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多间,分为勤政、居住、游览三个区域。主要景物有佛香阁、排云殿等,都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勤政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正对颐和园的东门。仁寿殿原名勤政殿,这是乾隆时期的规定,凡是园内都要设名“勤政殿”,专为在园内与大臣们处理国事。玉澜堂位于昆明湖之畔,在仁寿殿之后。乾隆皇帝曾在此处宴请过大臣,此处也曾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游览区是颐和园的主体部分,也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向北通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层层上升。构成了以琉璃瓦覆盖的前山主体建筑群。
  佛香阁建在一座2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41米,阁内有8根铁梨大柱直通阁顶,高出于万寿山顶,是全园的中心和制高点,也是颐和园的标志。佛香阁仿杭州六和塔建造,结构复杂,气势宏伟,是一座艺术价值很高的古典建筑。
  与万寿山华美的人文意味相比,平阔的昆明湖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韵味。这里有两堤、六岛、九桥,水景巧妙地借鉴了西湖名胜,意指皇家一览天下美景的江山意识。放眼昆明湖,长堤、岛屿和大桥、小桥,分割点缀着水面,平添了几分壮美的气势。
  自然山水为其框架,佛香阁为其主体,配以长堤、长桥、长廊等大尺度的建筑,一种“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皇家气派在颐和园表现得极为充分。100多处景点与湖光山色相互交融,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高度,颐和园不愧是中国皇家园林的精华与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