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林业地区划分
  
  为了合理地、全面地发展中国的林业事业,国家制订的全国林业区划方案,按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把中国的森林划分为50个林区。并按照大的地形区域、气候区域和森林植被类型等因素,又将50个林区进一步划分为七大林业地区,作为科学经营森林的总布局。各林区和各林业地区都有着与相邻地区不同的林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
  这七大林业地区是:(1)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2)蒙新防护林地区;(3)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4)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5)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6)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7)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在这七大林业地区中,构成中国森林的主体及在今后发展上有重要作用的,主要为(1)、(3)、(4)、(5)、(6)、(7)六个林业地区。下面仅就这6个林业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发展方向等分别加以介绍。
  (一)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
  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中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林区。近百年来,就以盛产红松和硬阔叶水曲柳、黄波罗、胡桃楸等优良木材而闻名国内外,曾一度成为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者掠夺的对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本林区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木材年产量占全国年产木材的1/2。
  本地区的森林,不仅发挥着为国计民生提供木材的生产基地的作用,同样重要的是作为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如蓄水、保土、调节小气候等等,都发挥着效益,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东北林业地区的地理范围是,北起黑龙江,南抵辽东半岛,纵跨纬度14°,南北长1500余公里;东至乌苏里江,西接蒙古国,横跨经度19°40′,东西宽约1400公里。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全部,辽宁省的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以及昭乌达盟的大部。总面积近12000万公顷,全地区共有7个林区,即大兴安岭北部用材林区,呼伦贝尔草原护牧林区,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小兴安岭用材林区,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区,大兴安岭南部防护、用材林区,长白山水源、用材林区。其中有一个以牧业为主、两个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林区。所以,本地区农业、牧业均有相当基础,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肉类、毛皮生产基地。
  本地区的植物组成以长白植物区系为主,另有西伯利亚、蒙古和华北植物区系成分。植被类型有森林、草原和沼泽植被。按水平地带分布情况,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从东到西为森林、草甸草原和草原。
  东北林业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有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樟子松、美人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紫椴、黄波罗、桦木、山杨、榆类、栎类、色木等。其中以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两个林区的红松最为著名。红松林在世界上仅分布在亚洲东北部一带,在中国境内仅限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分布范围南北长约900公里,东西宽约500公里。本地区的小兴安岭被称为“红松故乡”。
  本地区森林总面积为333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5%,森林蓄积量为319亿立方米。尚有大量宜于发展林业的荒山、荒地和沼泽地。本地区全面绿化后,则是中国最大的和森林资源最雄厚的林业基地,必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40多年来,这一林业地区已经建成了以伊春、牙克石、加格达奇、敦化等城镇为中心的木材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基地,已为国家生产木材8亿多立方米。建成了80多个林业企业局,林业职工近百万人,林区总人口超过400万,形成一个以林业生产为中心的林区社会。林区内铁路,公路交通发达,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很大发展。林业生产机械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居全国首位。
  在本地区的7个林区中,以大兴安岭北部用材林区、小兴安岭用材林区和长白山水源、用材林区最为主要。
  1.大兴安岭北部用材林区
  这个林区范围包括黑龙江以南,洮儿河以北,呼伦贝尔草原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小兴安岭和嫩江平原以西的广大区域。由省区一级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用材、防护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水源林区组成。全区总面积为2733万多公顷。
  本地区林业用地面积为2266万多公顷,占本区总面积的82%。有林地面积为1466万多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53%,森林覆盖率为536%,森林蓄积量为137亿立方米,是中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本区有林地中,用材林为1325万公顷,蓄积量为113541万立方米;防护林64万公顷,蓄积量为5114万立方米;经济林近5万公顷;薪炭林30万公顷,蓄积量为1494万立方米;特用林27万多公顷,蓄积量为5314万立方米。另有疏林220万公顷,未郁闭造林地100多万亩,灌木林地13万多公顷。
  本林区的森林树种比较单纯,主要是兴安落叶松,在森林蓄积量中,兴安落叶松占总蓄积量的70%,其次为白桦、樟子松、栎类、杨、柳等。
  本林区成过熟林面积占50%以上,蓄积量占67%。这些成过熟林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林相稀疏,长势微弱。如果从合理采伐利用来考虑,这个林区内的大部分成过熟林,都应该尽早采伐利用,再进行天然和人工更新,培育第二代森林。但是,这个林区开发较慢,林业局、场还未全面铺开,国家今后将大力加快本林区的开发建设,以生产更多的木材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本区西部从1951年起,东部从1959年起进行开发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牙克石和加格达奇为中心的木材生产基地。全区现已建成25个林业局,8个经营局和25个综合利用,机械、电力、建筑材料等工厂。已为国家生产了上亿立方米的经济用材,并以各种方式更新和人工造林120万公顷;抚育幼林、中龄林46万多公顷,生产了大量栲胶、纤维板;培育樟子松种子林基地30万亩。林业企业已由开始时的单纯生产原木,向全面经营、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
  根据本林区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森林资源的特点,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在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搞采伐迹地更新和荒山造林,加强科学育林,最大限度地扩大森林面积,将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536%提高到70%以上。并且要不断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林木生长量,把本林区建设成为更理想的林业基地,并在保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绿色的大兴安岭永远成为中国北疆的明珠。
  2.小兴安岭用材林区
  本林区是东北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龙江,南抵松花江,东至三江平原,西北接大兴安蛉,西濒嫩江和大兴安岭隔江相望,西南以松嫩平原为邻,包括爱珲、孙吴、逊克、嘉荫、伊春等县市的全部及嫩江、德都、北安、萝北、鹤岗、汤源、依兰(松花江以北)、绥棱、海伦、庆安、铁力、巴彦、木兰、通河等县市的林区部分,总面积为1200万公顷,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3%。
  本区有林地面积为6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96%。其中,天然林为568万多公顷,占956%。在天然林中,用材林面积为544万公顷,成过熟林267万多公顷。已成林的人工林为27万多公顷,占4%。经济林30万公顷,灌木林近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57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量为52474万立方米,占92%。天然用材林蓄积量为49589万立方米,成过熟林蓄积量为37078万立方米。人工成林蓄积量为524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为2860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为1000多万立方米。
  小兴安岭用材林区,是东北林业地区中森林资源最集中,开发建设较早的林区之一。这里的森林资源,历史上以红松占优势,并有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等珍贵的阔叶树种,因而以盛产珍贵用材闻名全国。但因开发的时间不同,区内各处的资源情况已经很不一样。如本区西部的森林历史上破坏较早,以红松为主的原始森林已砍伐殆尽,而代之以阔叶树种为主的次生林。树种单纯,蓄积量低,森林质量差。天然林面积占全区的328%,蓄积量只占全区的157%。本区东部的森林资源比较集中,尚有较多的珍贵红松林和一些以保护红松天然林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凉水自然保护区、丰林红松母树林自然保护区等。这一带的森林生长良好,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森林面积占全区的35%,蓄积量占全区的467%。本区西南部红松林也已少见,现以珍贵的三大硬阔叶树——水曲柳、黄波罗、胡桃楸为主。针叶树次之,单位面积蓄积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本区森林各林龄组面积分布不均,成熟林面积占全区的一半,蓄积量却占747%。针叶树占总蓄积量的36%,阔叶树占总蓄积量的64%。由于长期过量采伐,珍贵的三大硬阔叶树蓄积量已大为减少,总计只占成过熟林总蓄积量的21%,而且生长不良。出材率低的蒙古栎林却占了165%。由于幼、中龄林的面积小,后备资源不足,难以维持森林的永续利用。全区森林综合生长率为231%,低于全国的288%,用材林年生长量为1146万立方米。
  本区有林地面积只占全国的44%,蓄积量占全国的6%,而每年生产的原木却占全国的1/7或1/8,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本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大力进行开发建设,早已建成以伊春为中心的现代化林业基地。先后建立了24个林业局、两个实验林场和88个独立的国营林场。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成立了伊春林业科学院、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整个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等事业都比较发达,是一个繁荣的林区社会。
  40年来,本区向国家提供计划内商品木材近3亿立方米。到1978年,全区原木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量六七百万立方米。其中,伊春林区每年原木产量五六百万立方米。在大搞木材生产的同时,还大力进行了森林更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不少林业局人工更新的红松、落叶松,已郁闭成林。
  在进行原木生产的同时,相继建立了木材加工综合利用,林产化学、机修、林业机械、电力等工业。伊春是本区的森林工业中心,其次尚有南岔、友好、铁力等重点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等工业。全林区已由单一的原木生产,逐步向木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随着木材综合利用工业的发展,已为国家生产了大量锯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多种林产品,提高了木材综合利用率。如南岔水解厂综合利用率为92%,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为90%。
  本林区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与大兴安岭北部用材林区基本相同,应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和基本维持目前木材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限期完成全区迹地更新和荒山造林任务,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1%,做到全面的科学营林,促进林木迅速生长,增加森林蓄积量。按照本区的自然条件,全面恢复森林植被后,在科学营林的条件下,平均每亩蓄积量可达到10立方米,全区森林蓄积量可由现在的近5亿立方米提高到10亿立方米以上。到那时,本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将为国计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3.长白山水源、用材林区
  本林区位于东北林业地区的东部,西与小兴安岭,松辽平原交界,东南与俄罗斯、朝鲜为邻,东北伸入三江平原,西南接连辽东半岛。是一个呈东北—西南方向、贯通黑、吉、辽三省东部的长形地带。由黑龙江省的长白山北部用材、防护林区,吉林省东部长白山用材、防护林区和辽宁省辽东山地水源、用材林区三个省级林区组成,总土地面积为2466万多公顷。
  长白山林区同小兴安岭林区一样,也是东北林业地区中森林资源相当丰富的重要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为1733万多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81%。有林地面积为1335万公顷,占本区林业用地面积的757%;森林覆盖率为558%,森林蓄积量为127亿多立方米。另有相当数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本区森林资源以天然林为主,人工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77%,蓄积量只占总蓄积量的2%。天然林中以用材林为主,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895%,蓄积量占94%。在用材林蓄积量中成过熟林蓄积量占619%。本区在东北各林区中自然条件最好,历史上也是以盛产红松材和珍贵的三大硬阔树——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名闻全国。但因近100年来的大量采伐,这些优良用材树种资源已大大减少,红松等针叶树总蓄积量仅占成过熟林蓄积量的239%;各种阔叶树占761%。而在阔叶树蓄积量中,珍贵的三大硬阔叶树分别只占41%、23%和10%。
  在本区范围内,有一大片被称为北国奇观的“地下森林”,是本区森林资源的一大特色。它位于黑龙江省的长白山北部宁安县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内的群山之中,海拔高约1000米。据地质考察资料,在大约1万年以前,这里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事后,形成7个巨大的火山口,其中最大的一个火山口,直径700多米,深200多米。这些火山口,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生长起大片森林。在整个火山口范围内(长20公里、宽4公里),有原始森林6万多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000多万立方米。森林中针叶树种有红松、鱼鳞松、黄花松、冷杉等;阔叶树种有紫椴、黄波罗、水曲柳、白桦等。由于火山口地势陡陷,构成封闭的深谷,形成了远较其周围地方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温和湿润,蒸发量少,生长期长,树木生长旺盛。加上谷底受光面积小,在趋光作用的影响下,树木高生长尤为突出,一般树高在50米以上,最高的达100米以上,远远超过本地区地面上的森林,堪称北国奇观。这片“地下森林”,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它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的白头山天池一样,吸引着国内外科学家和游人,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本林区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湿润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在长白山主峰,自下而上形成的森林植被带较齐全,有针阔叶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冻土带等垂直自然景观带。这些垂直分布的自然带,对于探索本地区生物的发生、发展及其自然演变规律,进行地理、气候、土壤、动物、植物、地质和生态等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区内约有1300种植物,其中红松、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水曲柳、黄波罗、椴木等经济用材树种有80余种。植物中的中药材人参、党参、贝母、黄芪、瑞香、北五味子等药材约600种。
  新中国成立后,本林区开发建设发展较快,已先后建立起33个林业局(尚待开发的林区只有两个局),另有4个以经营为主的局和一批木材加工、综合利用企业。
  本林区今后林业发展方向与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前述两个林区基本相同。本区天然降水量大,水系多而影响范围广,因而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也最为明显。今后,在大力发展用材林的同时,要扩大水源林面积;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
  (二)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
  黄土高原因地表被深厚的黄土层所覆盖而闻名于世。本地区处在黄河中上游,占有黄土高原的主要部分。西起青海日月山,东抵山西五台山、太行山、中条山西麓,北界甘肃景泰、宁夏同心、陕西长城沿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集宁一线,南至秦岭、中条山北麓。包括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各一部分。总面积为3666万多公顷。
  本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森林资源经过长时期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大部分被毁,自然条件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本地区有林地面积为2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5%,另有灌木林866万多公顷,两者合计的覆盖率也仅为87%。新中国成立40年来,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67万多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89%,森林蓄积量为1亿多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林地只有半亩多,占有木材蓄积量不足2立方米。由于森林过少,不仅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群众所需的燃料、木料奇缺。
  本地区现有森林资源虽少,但有宜于发展林业的荒山荒地达733万多公顷,可以进行植树造林,把森林和灌木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大力进行造林,增加乔、灌、草覆盖,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四料”(燃料、木料、饲料、肥料)俱缺的困难,已成为黄土高原人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迫切任务。国家已将黄土高原造林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组织当地群众大力进行造林。
  本林业地区共包括三个林区,即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陇秦晋山地水源林区和汾渭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本地区的森林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在海拔较高的吕梁山、六盘山及其他山地上部亦有以云杉占优势的寒温性针叶林。由于长期反复垦殖,原生森林已经破坏殆尽。现在,仅青海东部山地,甘肃兴隆山、马衔山、子午岭,宁夏六盘山,陕西乔山、黄陇山,山西吕梁山等处,尚保留有部分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白桦、山杨、栎类、侧柏、白皮松、鹅耳枥、杜梨、大果榆等。下面以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和陇秦晋山地水源林区为例,略加补充说明。
  1.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
  本林区位于华北西部,西北东部。大体上西自青海日月山以东,东到山西吕梁山东麓,北部边缘从青海大板山经甘肃景泰、靖远,宁夏同心,陕西长城沿线到内蒙古托克托、呼和浩特、集宁市,南部边缘从青海贵德、循化,甘肃甘南高原北缘、小陇山,陕西“北山”到山西晋南盆地北界。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区的10个省级林区,即:陇中黄土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区;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晋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吕梁东侧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陕北黄土沟壑水土保持林区;渭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区;西海固黄土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区;六盘山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区和阴山丘陵南部水土保持林区。
  本林区森林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晋陕黄土高原栽培植被松栎类林区和温带草原区域的黄土高原中东部草原区。由于广种薄收和乱垦滥牧的影响深重,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植被覆盖很差,仅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土石山地残存有零星的天然次生林,其余多为人工栽培的林木。天然分布的树种有云杉、落叶松、白桦、山杨、辽东栎、油松、侧柏、杜松、白皮松、鹅耳枥、杜梨、文冠果、懈树、檞栎、榛子、茶条槭、大果榆、胡桃楸、丁香、山杏等。人工栽培的树木有杨、榆、柳、刺槐、泡桐、臭椿及苹果、梨、枣、核桃、桑、花椒、桃、杏、李等。
  本地区林业用地共有733万多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45%。其中,有林地为8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6%。灌木林地为60多万公顷。在有林地中,用材林为48万公顷,占528%;另有相当数量的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在上述林地中,新中国成立后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56万多公顷,占626%。全区森林蓄积量为2200多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为19443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2149立方米。
  现有森林中幼林和中龄林居多数,按林龄组划分,幼龄林面积占6136%,蓄积量占2715%;中龄林面积占35%,蓄积量占608%,成熟林面积占364%,蓄积量占1205%。
  此外,本地区还有农田防护林和四旁树近4亿株,蓄积量840多万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地区先后建立了一批国营林场和林业工作站等营林机构,积极开展了森林经营管理和造林工作。在不少地方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山西省右玉县、吉县和陕西省淳化县,甘肃省康乐县等,多年来积极进行造林,绿化了大量荒山和黄土梁、峁,一些实现绿化的地方,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水土流失减少,土不下坡、水不出沟的理想开始实现;小气候也开始得到调节,田间风速降低,湿度有所提高,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当地群众开始尝到林茂粮丰的甜头。
  本地区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严重灾区,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变这里的自然面貌,今后发展林业的主要方向,必须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同时普遍推广封山育林、育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增加森林覆盖率。本区周围群众烧柴,用材都很欠缺,林业收益也不多。今后,要适当发展薪炭林、用材林和各种收益快的经济林。继续抓好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和四旁绿化。最终达到水土保持林占60%以上,用材林占20%,薪炭林和经济林各占10%左右,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50%。
  2.陇秦晋山地水源林区
  陇秦晋山地水源林区,为黄土高原中部的一个狭长的土石山地带,也是一个天然次生林区。由山西吕梁山水源林区、陕西黄龙山、乔山水源林区和甘肃子午岭水源林区三个省级林区所组成。
  森林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地带,是黄土高原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天然植被覆盖较好,但原生森林植被已经破坏,现存森林植被基本上为天然次生林。构成林分的优势树种主要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侧柏、华山松等。此外,还有麻栎、栓皮栎、白皮松、檞栎、鹅耳枥、茶条槭、白榆、大果榆、胡桃楸、蒙椴、杜梨、山杏等。在吕梁山区,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差异,分布有以白桦、红桦、山杨等构成的红桦林和白杆、青杆为主的云杉林及华北落叶松等山地寒温带针叶林。人工栽培的树木有杨、柳、榆、刺槐、苹果、梨、枣、核桃、桑、花椒、臭椿等。
  本区林业用地共有66万多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01%。其中,有林地13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94%,森林蓄积量为6600多万立方米,林分蓄积量为609142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蓄积量465立方米。另有相当数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经营这一林区的天然次生林和进一步扩大其森林资源很重视,先后建立了一大批营林机构。现已建立的机构有:甘肃子午岭林区的湘乐、正宁、合水、华池4个林业总场,共辖24个林场;陕北林区的黄龙、乔山、乔北3个林业局,共辖44个林场;山西省吕梁山林区的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吕梁山4个森林经营局,共辖46个林场。这些营林机构在森林经营、抚育改造和更新造林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据山西、陕西两省统计,除了造林以外,还抚育改造了大量次生林,生产了大量木材,封山育林数千公顷。从而扩大了森林面积,改善了林分质量,增加了森林蓄积量。
  本区为黄土高原水源林区。中国国务院已于1980年批准子午岭、乔山划为水源涵养林区,山西省已将吕梁山划为水源、用材林区。因此,本区今后发展林业的方向应坚持以发展水源涵养林为主。在地势平缓、土壤肥沃的地方,适当营造一部分用材林。林区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保护管理好现有林木,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前提。同时,要大力进行造林、封山育林和促进森林天然更新。要严禁毁林开荒,陡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使全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力争达到70%。
  (三)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
  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同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一样,也是中国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一广大地区劳动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本地区东临渤海、黄海,西至五台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西麓,南至淮河下游和苏北灌溉总渠,北以燕山北麓和阴山南麓为界。由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华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区,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林区和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4个省级林区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二市,山东省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以及辽宁、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相当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6933万多公顷,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是全国七大林业地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区。
  本地区土地垦殖最为广泛,不仅大平原绝大多数土地被开辟为农田,即使广大山区和丘陵区也已经反复开垦,许多地方已开山到顶,原生森林植被早已被破坏无遗。本区森林植被基本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山地因海拔差异较大,还分布有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代表树种,山地为油松、赤松、华山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桦树、山杨、槭、椴等,丘陵和山前地带为核桃、板栗、银杏、大枣、文冠果、花椒等;平原地带为杨、柳、榆、刺槐、国槐、泡桐、臭椿、桑、枣、苹果、梨、桃、柿子等。
  本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1533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3%。另有相当数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总蓄积量为近2亿立方米,是7个林业地区中森林资源最少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本地区的林业生产建设有明显的发展。下面仅以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和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为例补充说明。
  1.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
  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位于华北防护林,用材林区的西侧和北侧,东南临华北大平原,南抵伏牛山山脊,西为晋中南盆地,北达辽西的朝阳,阜新山地。它从西、北两面拱卫着中国首都北京和保护着华北大平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本林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和北京、天津二市的部分地区,总土地面积为2533万多公顷。共含:辽西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林区,冀北山地用材,防护林区,冀东山地防护、经济林区,北京燕山防护、经济林区,冀西山地防护、用材林区,京西太行山防护林区,延庆盆地农田防护林区,晋东石头山防护、用材林区,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豫西伏牛山北坡防护、用材林区等11个省级林区。
  本区历史上曾经是茂密的天然林区,据历史记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林木“如黑云在半天”,是华北大平原和北京的水源区,但是,随着华北平原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本区绝大部分天然森林逐渐被开垦为农田,浅山近山尽成荒山秃岭,从而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到处山穷水尽,平时河水断流,人畜用水也感到困难。一遇天降暴雨,山洪就滚滚而下,使下游遭受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平原上的几次特大水灾和京沈铁路多次被冲断,都是由于森林遭受破坏,暴雨在本区某些地段集中的结果。残存不多的天然次生林,都分布在深山老峪,或大山脉山背两侧。
  本区森林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但因山体高差较大和土壤、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原生植被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现在保存极少,远高山的林木也是屡经破坏后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由低山丘陵到亚高山森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主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檞栎、辽东栎、蒙古栎、白桦、山杨、色木、椴树、鹅耳枥等;此外,还有针叶树种油松分布。针叶林主要树种有白杆、青杆、华北落叶松、冷杉等。在山间盆地及沟谷地带,生长有杨、柳、桑、核桃、大枣、板栗、花椒、柿子等。此外,在广阔山区还有毛株、猕猴桃、漆树、翅果油树等珍稀经济林树种。
  全区共有林业用地1066万多公顷,占总面积的42%。其中,有林地为30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森林蓄积量为8000多万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为了保护和恢复本区的森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这里建立起一批林业机构。在晋东南山区建立了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4个森林经营局;在冀北、冀西建立了雾灵山、东陵、西陵等11个林场管理局,共管辖200多个国营林场。此外,各地区还办起了一大批集体林场。
  已经建立起来的林业机构,在管护好现有森林的同时,大力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推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加快恢复森林的重要途径。本区有些地方分布着天然残林和散生母树,具有恢复森林植被的自然条件,现有的中、幼龄次生林,大部分是通过封山育林成长起来的。如晋东太行山,经过封育成长起来的次生林有数十万公顷。
  二是开展了次生林抚育改造工作,这一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就由点到面地逐步开展起来。通过抚育改造,改善了森林环境,促进了次生林生长。
  三是进行了荒山造林。几十年来,全区造林上百万公顷,早期营造的人工林,凡树种选择适当,做到适地适树并管理及时的,多数已成林成材。从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绿化荒山的经验,如河南林县、济源、灵宝等县,在浅山丘陵区采用刺槐封沟,油松、麻栎“缠腰戴帽”的造林方式,收到了为当地群众提供用材、烧柴、保持水土、稳定农业生产的效益。群众高兴地说:“绿了荒山头,千沟变清流。”国营洪河林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棕壤土上引种落叶松,一般5~6年即可郁闭成林。据1979年调查,18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68米,胸径195厘米。
  为了加快本地区的造林步伐,从1958年雨季起有些偏远山区开展了油松飞播造林。据在河北平山、涞源、承德和河南洛阳等地区调查,凡掌握好雨期,选定在植被盖度适中的阴坡、半阴坡进行飞播造林,播后实行封山管护,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不少播区长起大片幼林。
  40年来,本地区森林经营、封山育林和造林、护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实现金区绿化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现有森林过少,全区尚有70%以上宜林荒山荒地没有绿化;造林树种单纯,且多纯林,易遭病虫害,防护效益和经营水平低,大量中、幼龄林长期未进行抚育改造,成林不成材,林木生长缓慢。
  为了提高本区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必须尽快实现全区绿化。为此,国家已决定采取各种造林措施,并对本地区的林业发展布局作了区划。将河川上源和重点河流两侧的集水区划作水源林区;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和陡峭瘠薄的土石山地,划为水土保持林区。同时,有重点地搞好用材林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本地区水、热、土的有利条件,发展核桃、板栗、大枣、花椒、桑、梨、柿等经济林,在缺柴地区,在近山、低山有计划地发展薪炭林。
  2.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
  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鲁东的胶莱河、沭河以东。包括辽东半岛丘陵经济、防护林区和鲁东丘陵经济林区两个省级林区。辽东半岛突出于黄海与渤海之间,包括东沟县、盖县和大连市所辖各县,鲁东丘陵的滨海区伸入黄海,包括烟台、青岛市的全部和潍坊市、临沂地区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586万多公顷。
  辽南鲁东林区原在地史上曾连成一片,所以天然植被分布情况根同。本区属暖温带海洋气候,地理上接近北亚热带,漆树、盐肤木、白檀、八角枫、天女木兰等在亚热带常见的树种,本区也有分布。本区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坏,部分山地有以栎类为主的次生林和以刺槐、赤松为主的人工林。一般海拔较高处有赤松分布,下木为绣线菊、照山白、胡枝子等;较低山地为栎类、刺槐、胡桃楸、水曲柳等杂木林,下木有酸枣、荆条等;丘陵与山麓多为柞树林(放养柞蚕的灌木林)和果园;平原为杨、柳、刺槐、泡桐、果树、紫穗槐等。
  本区经济林主要为板栗、核桃、大枣等;果树以苹果、梨、葡萄等为主,是全国苹果和梨的主产区之一,柞蚕生产历史悠久。
  本区林业用地为166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为1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蓄积量为800多万立方米。
  本区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造林,森林资源有所增长,人工林占有林地面积的525%,超过了天然林的比重。
  本区地理位置和水热资源优越,交通、经济条件都好,但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及海风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这里今后林业生产主攻方向,应是大力造林、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特别是要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各种防护林,以改善生态环境,给农、牧、渔、副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应进一步加强经济林的经营管理,提高产量与质量。当地群众用材、烧柴都很困难,还要有计划地营造用材林和薪炭林。
  (四)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
  本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从冈底斯山东段和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南侧,沿嘉黎、巴青、治多、石渠、色达往北绕班玛县北界经甘肃达部、宕昌一线为本地区的北界和东北界,南面为国境,西抵仲巴,东界沿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东界越二郎山经木里至云南丽江、兰坪、泸水以北一线。包括青海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的东部和南部,是一个呈西窄东宽的长形地带。由雅鲁藏布江上中游防护、薪炭林区,高山峡谷水源、用材林区两个省区级林区组成。总面积为7866万多公顷。
  本区由于地貌复杂,地势变化大,气候多样,植被类型几乎包括了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所有森林植被类型。按照从东南向西北、从下向上的顺序,在藏东南地区,峡谷地段有热带雨林,分布着白刺花、仙人掌、金合欢等多刺肉质灌木丛;往上分布着以壳斗科、樟科为主的亚热带温性常绿阔叶林;再往上部为针阔混交林;然后为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
  本林业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第二大林区。东部的川西林区和滇西北林区,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现有林区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半部即横断山脉和高山峡谷区。森林总面积113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6%,森林蓄积量近27亿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占96%,多为成过熟林,其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84%和94%以上。森林生长率低,但因单位面积蓄积量高,所以,其绝对生长量还是比较大的。
  从现阶段来看,本区内雅鲁藏布江上中游防护,薪炭林区森林较少,森林经营工作亦没有较大开展,故不多作介绍。下面仅以高山峡谷水源、用材林区为例略加说明。
  本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包括青海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由大渡河上游高山峡谷水源涵养林区,澜沧江、长江高山峡谷水源涵养林区,甘肃白龙江上游水源、用材林区,四川西部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区,滇西北高山峡谷水源,用材林区,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用材、经济林区,藏东南高山峡谷经济、用材林区,横断山脉水源,用材林区等8个省级林区组成。全区以林牧业为主。
  本区森林植被以亚高山针叶林为主体,海拔2400~3600米范围内主要为亚高山针叶林。下部阳坡为高山松和油松林,阴坡和半阴坡或沟谷中分布有铁杉林与多种槭、桦形成的针阔混交林。上部组成的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多为云、冷杉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其上部有红杉林或圆柏林。
  本区林业用地为2333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约为1133万多公顷,约占本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8%,森林覆盖率为177%。另有疏林133万多公顷,灌木林800万公顷。本区森林总蓄积量为268亿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约为257亿立方米,占全国林分蓄积总量的297%。本区森林蓄积量大部分在川西,藏东南一带,约占全区的847%。本区用材林多,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75%和843%;防护林面积占184%,蓄积量占1151%;薪炭林和特用林都很少。
  本区森林以天然起源的成过熟林为主,如川西高山峡谷区,天然林中的成过熟林,其面积和蓄积量都占90%以上。用材林中也以天然成过熟林占绝对优势,平均林龄在200年以上。在天然林中,以冷杉、云杉等为主的针叶树种蓄积量多于阔叶树种。本区林龄结构。
  本区森林质量较高,树木高大稠密,平均每亩活林木蓄积量为168立方米。青海班玛林区每亩蓄积量为256立方米;察隅地区的云南松130年生林分,每亩蓄积量为66立方米;波密岗乡200年生的云杉林,平均树高57米,胸高直径92厘米,每亩蓄积量高达130多立方米。这种高蓄积量林分不仅为全国其他林区所罕见,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这是本林区森林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分布方面,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其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带谱出现。本区内自下而上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和滑石滩稀疏植被等多种林型。森林中的珍稀树种,既有四川红杉、金钱槭、香果树、连香树、水青树等30多种我国特有的种类,又有铁杉、油樟、楠木、润楠、麦吊杉等十几种重要经济用材树种。药用植物也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麻黄、天麻、黄连、竹节、三七、川党参、川贝母、大黄等四五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对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的川西林区和滇西北林区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在这两个林区建立了几十个林业企业局(属于川西林区的有20多个,属于滇西北林区的有18个),已为国家生产了上亿立方米的优良用材,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本地区的森林在大西南地区的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四川盆地和云南高原广大农区的绿色屏障,又是长江上游各支流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的天然蓄水库。保护和经营好本区现有森林并尽可能地扩大森林面积,不仅关系到川、滇两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而且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与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也有重大关系。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对这一大林区的森林经营管理不可等闲视之。从现在起,必须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扭转过来,坚决实行“以营林为基础,防护为主,合理经营利用”的方针。林业发展的方向,应当以涵养水源为主,生产用材为辅。就全区而言,防护林面积应由现在的184%提高到45%,用材林面积由现在的75%降为50%。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人工更新造林,大力促进天然更新;对本区内的宜林荒山,要大力进行造林,使之尽快绿化起来。通过迹地更新和荒山造林,力争把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77%提高到32%(包括灌木林),使这个绿色屏障发挥多种效益。
  本地区木材利用率低和损失浪费大,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首先要教育林区职工和周围群众爱惜国家森林资源,做到不随意砍伐,砍伐下来的木材不丢失浪费。其次,国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千方百计地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工业,把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五)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
  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北界为秦岭、淮河干渠和苏北灌溉总渠,西界为横断山脉东部边缘,南界大致西起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向东过江城、红河、屏边、麻栗坡入广西,经百色、上林、宾阳、横县、北流入广东,经高要、从化、潮安向东北入福建,经永安、安溪、仙游到福州、罗源,东至东海沿岸及附近岛屿。包括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的全部,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江苏的大部和甘肃、陕西、河南省的部分地区,总土地面积为21733万多公顷。本地区大体上处于北回归线与北纬34°之间,受海洋潮湿季风影响较大,水热条件好,林木生长快,林业用地比重大。在七大林业地区中,是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潜力最大和最可能以较短时间建成大面积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地区。
  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是全国七大林业地区中含林区最多的一个区,共有18个大林区,它们是: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区,大别山桐柏山山地水源、经济林区,四川盆周山地用材、经济林区,四川盆地水保、经济林区,川黔湘鄂经济林区,长江中下游滨湖农田防护林区,幕阜山用材林区,天目山水源、用材林区,云南高原水保、用材林区,黔中用材、水保林区,南岭用材林区,湘赣浙丘陵经济林区,浙闽沿海防护、经济林区,武夷山用材林区,滇西南用材、经济林区,元江南盘江水源,用材林区,西江用材、经济林区和赣闽粤用材,水保林区。
  本地区森林植被以栲、石栎、青冈和樟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主要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为主。针叶林有马尾松、杉木、云南松、柏木等。在长江以北地区,落叶阔叶树种如麻栎、白栎、栓皮栎等比重增多。我国特有的孑遗树种水杉、银杉原产于本区的中西部。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孑遗树种,如珙桐、青钱柳、黄杉、香果树、长苞铁杉、红豆杉、白豆杉等。
  本地区现有林业用地13266万多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41%。其中,有林地面积为5333万多公顷,占467%,森林覆盖率为252%。此外,疏林800万公顷,灌木林1333万多公顷,新造林266万多公顷。广阔的林业用地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本地区在迅速扩大森林资源方面占据最有利的地位。是中国近期应该集中力量进行造林、封山育林和开展科学经营的地区。如果能在10年或10年多一些的时间内实现绿化,那么到2010年,这一地区的森林蓄积量就可达到近百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全国的森林总蓄积量。
  但是,本地区目前的森林资源不能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在现有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森林中,主要是幼龄林,占51%;中龄林占31%;成过熟林只占18%。由于成过熟林少,缺乏可采资源,本地区人口又较稠密。工农业发达,木材需要量大。为了满足对木材的急需,目前砍伐中龄林(杀青)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即使20年后,现有的1333万多公顷中龄林达到成熟阶段,因届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发展,木材需要量也随之增大,供应紧张的局面也难缓和。所以,根本的出路在于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优越条件,大力繁衍造林,迅速增加森林面积,并尽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大批速生丰产林基地。
  以油茶、油桐、乌桕、白蜡、生漆等为主的经济林多,是本地区林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全地区18个林区中,经济林占较大比重的就有一半,特别是油茶、油桐、乌桕、白蜡、生漆、竹子,绝大多数集中在这个地区。
  本地区由于分布着多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如滇东、桂北和黔南、黔中等地的喀斯特地貌,以粤北丹霞、皖南黄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湖南张家界为代表的由沙岩冲蚀而成的石林等等,构成了独特的环境,使一些古老的植物种类能够避免亿万年来气候上的重大变化而保存下来。例如,著名的珍稀植物水杉、银杉、铁杉、水松、珙桐、香果树、喜树等,都是中国所特有的。
  关于本地区的森林资源情况,林业开发建设及今后发展方向,可以武夷山用材林区,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区和黔湘鄂经济林区为例加以说明。
  1.武夷山用材林区
  武夷山用材林区北接湘赣浙丘陵经济林区的东端,东与浙江的丽水、泰顺相接,南至福建戴云山,西临江西新干、永丰一带。由闽北、闽中山地用材、水源林区,赣东山地用材林区,浙瑶南中山用材林区3个省级林区组成,总土地面积为866万多公顷。
  本地区是中国最适于杉木生产的地区,也是南方最主要的用材林区之一,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666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45%,森林蓄积量为38亿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和竹林面积共占892%。其次是经济林,占74%;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所占比重都很少。
  按林龄组划分,成熟林占162%,中龄林占415%,幼龄林占423%。成熟林平均每亩蓄积量为118立方米。
  本区森林资源最大特点是,珍贵和稀有用材树种繁多。主要珍稀树种有百山祖冷杉、华东黄杉、福建柏、白豆杉、长叶榧、连香树、鹅掌楸、钟萼木、香果树、长柄双花木、福建青冈栎、格氏栲、观光木、石梓、湘妃竹、南方铁杉、江南油杉、华西枫杨、长序榆、领春木、凹叶厚朴、天女木兰、黄木莲、沉水樟、浙江楠、花榈木(鄂西红豆)、红花香椿、银鹊树、天目紫茎、银钟树等等。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杉木生产力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福建建阳、建瓯、南平、顺昌、沙县、三明、永安等中心产区,中等立地条件,进行一般经营的20年生杉木林,每亩年材积生长量均在05立方米以上。南平溪后杉木丰产林,39年生平均树高292米,胸径256厘米,每亩蓄积量78立方米,居全国首位。
  此外,马尾松、檫树、木荷等树种生长也很快,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木材生产基地。
  本区今后发展林业的主要方向是:
  (1)大力进行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快杉木、马尾松等用材林基地的建设,并积极发展材质优良的针阔叶树种,以满足特种用材的需要。
  (2)在各江河干支流两侧、水库周围、陡坡山地和高峰源流处,划定水源涵养林区,以利于蓄水保土。
  (3)管好武夷山等自然保护区。本区已批准建立的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和浙江风阳山自然保护区等。特别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珍稀树种繁多,有国内少见的大面积天然杉木林和黄山松林,野生动物也很多。是中外生物学家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及教学、旅游的良好场所。应加强管护,开展科学经营,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4)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当地群众善于搞林副业产品生产的习惯,积极发展各种林副产品,以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
  2.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区
  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区,北起秦岭北麓及伏牛山脊,南抵大巴山脉分水岭和神农架南坡。东临豫东平原及鄂西北均县、谷城、南漳的东部县界,西达甘肃的漳县、武都、文县一线。含有陇南山地水源、经济林区,秦岭北坡关山水源、经济林区,秦岭南坡中高山水源、用材林区、秦巴低山丘陵经济、用材林区,汉中盆地农田防护林区,巴山北坡中山水源、经济林区,豫西伏牛山南坡用材、防护林区和鄂西山地用材、水源林区8个省级林区。土地总面积约为1666万多公顷。
  本区森林开发较早,人为活动多,现在,除深山峻岭、交通不便和人烟稀少的高山区尚有原始森林外,其余多为天然次生林,但本区由于目然条件较优越,树木种类很多,主要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侧柏、油松、白皮松、铁杉、华山松、栓皮栎、冷杉、落叶松、茅栗、檞树、红桦、川桦、毛红桦、化香、山杨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油茶、油桐、棕榈、漆树、白蜡、茶树、板栗、核桃等。
  本区内的大巴山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带,兼有中国南北植物种类成分。由于地域广,自然条件复杂,原生植被丰富多彩。这个地区中的神农架林区,尚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
  本区林业用地约为1200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566万多公顷(包括竹林),森林覆盖率为344%,森林蓄积量近3亿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本林区的森林资源,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鄂西山地用材、水源林区中的神农架林区。神农架相传是古炎帝神农氏的故乡。这里山高坡陡,神农氏采药时需搭梯而上,故而得名“神农架”。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鄂、川、陕三省交界处,横亘在长江与汉水之间,南濒长江三峡与兴山、秭归、巴东县接壤,西与四川省巫山县为邻,北与竹山、房县毗连。境内山峰高耸,层峦叠障,主峰海拔高3105米,山体雄伟,气势磅礴,是全国闻名的山峰之一,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
  神农架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封闭较好的原始林区,也是中外闻名的第三纪古生物的避难所和北方动植物的发源地。20世纪40年代轰动世界的活化石植物——水杉,就是在神农架西南面的四川万县谋道溪和湖北利川县两地发现的。
  据初步统计,神农架林区有维管束植物166科,近2000种。约占湖北全省植物种类的77%。生物资源不但丰富,且保存着很多中国特有的古老稀有珍贵树种。如有在国外被誉为“中国鸽子树”的珙桐;有花朵鲜艳美丽、香气馥郁,材质坚密的香果树;有胸径达24米,树冠庞大,树高参天的千年古树铁坚杉;有世界上仅此一种,具有特殊构造的水青冈树,以及连香树、领春木、鹅掌楸、银杏、七叶树、楠木、毛株、紫茎、麦吊杉等等。
  神农架林区的中草药有500种,其中,以党参、当归、黄连、川芎、独活、黄芪、白术、天麻、银耳以及对癌症有较高疗效的独角莲、粗榧、三尖杉产量为最多,还有独特名贵药材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支花、九死还阳草,文王一支笔、三变脸、金钗等。此外,还产有鹿茸、豹骨、熊胆等动物药材。
  新中国成立40年来,本区对护林防火工作一直较重视,各地建立了护林组织,设置了护林检查站(哨)、瞭望台和林区公安派出所等。在与邻省交界的林区,建立了护林联防委员会,实行联防护林。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和群众支持,护林工作成效显著,出现了不少10年、20年无森林火灾县,林业局和林场。与此同时。各地都开展了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工作。到1979年,先后共飞播油松、马尾松、华山松等,可成林面积占飞播面积的60%以上。1975年以前播种的,大部分已郁闭成林。
  次生林抚育改造方面,各地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如甘肃小陇山林区,原有森林多系历史上滥伐后的残林,林相杂乱,多代萌生。经过造、育、改、采、封等措施,调整了林木组成,改善了林区卫生条件,扩大了森林面积,增加了森林蓄积。
  在森林资源较集中的秦岭南坡西段中山以上地区,进行了开发利用,年产木材达20~25万立方米,采伐方式以择伐为主,皆伐面积仅占采伐总面积的4%。在此期间,迹地更新面积占采伐面积的85%。
  本区山高坡陡,峡谷密布,河流短急,特别是秦岭北坡和关山一带,有72条“峪”流向关中平原。这些河流源头和沿岸的森林一旦被破坏,将严重影响到关中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用水。因此,本地区今后发展林业的首要任务是,在河流上游和河源地段,要发展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主要河流两岸要营造护岸林带;在水土流失地段营造水土保持林;在较平缓的丘陵和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在全区建立起以涵养水源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本区内400万公顷宜林荒山,很多地方水热条件好,林木生长快,劳动力资源多,具备发展用材林的良好条件。应选择坡度平缓、土层深厚的地区发展用材林。
  此外,本区经济林和林特产资源丰富,有些林特产品如生漆,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建立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
  3.川黔湘鄂经济林区
  川黔湘鄂经济林区,东界湖北宜昌、湖南常德一带,南至湖南沅陵、怀化、贵州三穗等县,西到贵州镇远、德江、四川武隆、开县,北抵湖北神农架林区。由四川七曜山、巫山经济、用材林区,黔东北山地丘陵经济林区,湘西北经济、用材林区,鄂西山地用材、经济林区4个省级林区所组成。总面积为1400万公顷。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共约1200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26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6%,森林蓄积量近9000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量近7000万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在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积为200万公顷;另有大量竹林、经济林、防护林、特用林和薪炭林所占比重较少。用材林中,大多数为幼龄林和中龄林。
  本区经济林种类繁多,也比较集中。尤其是油桐,历史上已形成为中国油桐中心产区,全国47个油桐重点县,大部分属于本区。桐油年产量达107万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特用经济林乌桕分布比较集中,仅黔东北地区年产乌桕籽达500万公斤左右,占贵州省总产量的417%。鄂西南地区的生漆产量占湖北省的515%,茶油产量也相当可观。
  本区内有许多全国闻名的自然保护区。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它是中国正式宣布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庸县青岩山,处在当地沙岩冲蚀峰林地区的中部,约占该峰林区的1/5,面积约13万多公顷。张家界被宣布为国家森林公园之后,名扬四海,“世外山国”的湘西胜地,引来了一批批国内外探奇览胜的旅游者和考察研究的科学家。
  青岩山是中国和世界上温带—亚热带落叶乔木树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绿色宝库之一,被誉为“活化石标本园”和“天然植物园”。共有植物93科、517种,比整个欧洲拥有的木本种类多出一倍以上。如香榧、银杏、红豆杉、白豆杉、杉木、台湾松、珙桐、银鹊树、鹅掌楸、梭罗树等古老树种,有数十种之多。这里有木色丹红、盛饭不馊的红榧,有纹理美观的雕刻林木红椿,还有坚硬耐腐、贵重如金的滇楸,营养丰富、出油率高达50%的仿栗等等。
  本林区适宜于油桐、油茶等经济林木生长,特别是油桐,当地群众早有栽培习惯,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出不少优良品种。如贵州正安县的风尾桐良种,湖南的葡萄桐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国桐油曾独占国际市场,近年来已有所下降。为了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油桐林,再增加桐林面积,并把现有的油桐林管理好,争取在短期内恢复和超过历史最高生产水平。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油茶、生漆、乌桕、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使这个林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以经济林为主的林区。
  (六)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
  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是中国唯一的分布热带森林的地区。本地区处于中国的最南部,范围包括闽、粤、桂沿海地区,桂西南、滇南丘陵山地以及台湾省、海南省的全部。在中国各个地区中,发展林业的水热条件以本地区最为优越,是发展热带珍贵用材林和经济林不可多得的好地方。本地区现有的热带森林,是中国热带植被和珍贵动植物保存较好的基因库,应坚决保护,进一步发展。
  本地区森林资源与其他林业地区相比,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1)中国稀有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都分布在本地区。林分构成复杂,分层不明显,树木种类繁多,仅乔灌木树种多达千种以上,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林业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典型的森林植被层次多达六七层,树冠参差不齐,具有亚洲热带雨林代表性的树种——望天树,高达五六十米,高出于众林冠之上,翘首望天,俯视林海,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甚为发达,板根有明显发育,绞杀植物榕属及老茎生花现象浮遍存在。藤本植物中的木质藤本巨大,有的直径达1米以上;榕树的板根,像一块块大板插入地内,独木可以形成一片树林。
  (2)植物种类比其他地区都多。全区7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大量特有种类,西双版纳有300多种,海南岛有500多种。在众多高等植物中,药用植物极为丰富,仅海南岛林区就有1000多种,相当于全国药用植物的20%,是名副其实的药材宝库。其中,有不少属于抗癌植物,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就有137种。
  (3)有相当面积的红树林。从广西、广东、海南到福建、台湾,在沿海地区分布有大片稠密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红树林。
  全地区林业用地面积约146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0%多。其中,有林地面积为666万多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16%。另有大量疏林和灌木林。全区森林蓄积量为61亿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为57亿多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41%,疏林蓄积量为2500多万立方米,散生林木蓄积量为1000多万立方米,人均占有蓄积量77立方米。
  本地区内五个林区的森林资源情况各有不同。下面仅以滇南热带林保护区,海南岛、南海诸岛热带雨林保护区和台湾用材、经济林区三个林区为例略加说明。
  1.滇南热带林保护区
  滇南热带林保护区,北界西起盈江,向东经芒市、耿马、澜沧、江城、绿春、屏边、马关直到麻栗坡一线,南界为中国与缅甸、老挝,越南国境线,是云南省级林业区划的第八区。总面积为480万公顷。
  本区内林业用地面积为400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17%。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20万公顷,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为256%。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总蓄积量为15亿多立方米。在林业用地中,用材林面积占79%以上;防护林占39%;经济林占138%,薪炭林和特用林所占比重都很小。在用材林蓄积量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77%,以阔叶树成熟林居多数,占成熟林蓄积量的875%。本区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平均为135立方米多,成熟林为160立方米。
  本区用材林树种多,主要树种有瓦山栲、多种木莲、润楠、刺栲、红木荷、印栲、樟类、云南松、云南龙脑香、毛坡垒、望天树、四属木、番龙眼、干果榄仁、麻楝、八宝树、榕树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橡胶、油棕、咖啡、油茶、紫胶寄主树等。主要药用和经济植物有田三七、砂仁、草果、肉桂、槟榔、八角、金鸡纳、安息香等。
  本区森林资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现有为数不多的热带原始森林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物种资源,被国内外科学家誉为“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宝石”。从全区来说,植物资源中,高等植物约7000种以上,其中有小量特有种,西双版纳保护区内特有种达300种以上。
  保护区内的望天树,是亚洲热带雨林的代表——龙脑香科的高大乔木,居林冠最上层,平均树高50~60米,最高的达80多米。树干通直,材质优良。在望天树林中,多层重叠的树木充分地利用了阳光和土地,它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森林大家庭里,创造出非常高的生物生产量,蕴藏着无数物种资源。据科学家们估计,世界上的生物种类有300万至1000万种,有1/3左右的物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因此,热带雨林不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和物种保护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保护好西双版纳这块热带“绿宝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滇南热带林保护区,当前在林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为数不多的热带原始森林仍在不断遭受破坏,面积日益缩小,森林覆盖率大大下降。仅以西双版纳为例,1950年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1972年下降为33%,现在只有27%左右。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少,导致特有种的植物急剧减少。热带雨林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毁林种植其他作物、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
  本区今后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保护现有林为主,贯彻“保护、恢复、发展”的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同时,积极发展和引种速生、珍贵的用材林和热带经济林。主要措施是:第一,保护好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并进一步建立保护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区,扩大保护范围;第二,加强护林防火,加强爱林护林宣传教育,严格贯彻《森林法》,严禁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第三,调整林种比例,增加特用林和防护林的比例,减少用材林比例。用材林由现在的792%减到51%,特用林(包括自然保护区,海拔8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由现在的29%提高到292%,防护林由现在的39%提高到59%;第四,做好封山育林工作,现有的疏林地多数是经过多次采伐和破坏造成的。在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只要认真封山育林,加之以人为的措施,就会很快地恢复起原有的森林。
  2.海南热带雨林保护区
  海南热带雨林保护区在中国最南部,范围包括海南岛和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大群岛和黄岩岛等岛屿。其中,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全区总面积为333万多公顷。
  海南岛的热带天然林,是岛上陆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和生物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也是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的重点林区。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为133万多公顷(不包括农垦橡胶林地),占全区总面积的412%。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5万多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26%,森林覆盖率为134%,林木蓄积量为5000多万立方米,林分蓄积量为49604万立方米。另有相当数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本区现有森林的特点,一是天然热带林多,面积占86%,蓄积量约占97%;二是用材林多,面积占769%,蓄积量占98%;三是中龄林多,成熟林、幼龄林少。中龄林面积占554%,蓄积量占50%以上;成熟林面积占20%,蓄积量占457%;幼龄林面积占246%,蓄积量只占41%。
  本区森林树种多胜枚举。在众多的乔灌木树种中,乔木树种多达900种,占全国乔木树种的286%。其中,属于商品材树种约有460种,特类至三类树种有200多种。属于常绿林的乔木树种主要有光叶白颜、桂木、榕树、桃榄、青梅、幌伞枫、黄桐、海南韶子、见血封喉、假雀肾树和海南菜豆树、水石梓、枝花木奶果、蒲桃、山竹子、海南大同子、割舌罗等等。
  属于混交季雨林(半常绿或落叶)的乔木树种主要有青皮、光叶巴豆、半枫荷、鸡头、猫尾木、黄牛木、琼梅、木蝴蝶、槟榔青、合欢、各种檀木、木棉、鹊肾树等等。
  属于热带雨林的乔木树种主要有蝴蝶树、细子龙、青皮、坡垒、长柄梭罗木、海南加锡树、红椎、荷木、芬氏石栎、五裂木、山海棠、光叶杨桐、黄叶树、子京、油丹、油楠、陆均松、香楠、桢楠、谷木、荔枝、红豆树、闽粤栲、长序厚壳桂、桃花心木等等。
  谈到海南省的热带森林,不能不提及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原始林自然保护区,它是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保护区之一,是蕴藏着无数美木良材的绿色宝库。
  人们一走进这热带原始森林,就感到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特有的树脂香味,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薄雾像一条透明的沙带,环绕在山谷之间,轻轻飘荡林下常年积存的枯枝落叶,富有弹性,如同海绵,人走在上面软绵绵的。举目四望,周围全是参天古树,一棵挨一棵,一层围一层,茫无边际。每棵古树都有三四抱甚至五六抱粗,高一般都在20米以上,有的树干高达三四十米才分生枝桠。有的树干上缠绕着数不清的爬藤,最大的直径有碗口粗,长达100多米,从树根一圈一圈缠到树顶,然后又从树顶垂下来。有的树干上附生着各色各样的植物,有的寄生植物像长了草的“巢”,有的像奇形怪状的“盆栽”。几乎所有“盆栽”都生长着各色各样的兰花,主要的有四五十种。寄兰一年四季开放,香满林区,它的花和叶形状几乎一样,花呈紫红色,叶呈青、蓝、白三色,是这个林区的兰花之王。有的树根系发达,板根像一块块木板露出地面一二米,呈辐射状从树干向周围突出。林内大小藤萝、草本、蕨类和地衣植物,不与其他高大植物争阳光,安分守己地甘居于林冠之下。
  这个保护区珍贵木材树种很多,适用于造船和做高级家具的木材就有七八十种。那名贵的坡垒、子京、青梅、稠木,坚硬如铁,百年不腐,具有虫蛀不入,压不变形、入水不浮的特性,素有“绿色钢材”之称。南方特有的油丹、油楠、绿楠、黄檀、苦梓、花梨木等等,有着天然的颜色、花纹和香味,用来做成家具,不上油漆,那天生的花纹极其美观,天工难夺,不但经久耐用,而且香味长存。
  这里有一种树叫高山榕,被称为“绞杀者”,能把大树绞死。高山榕是怎样绞杀大树呢?据说绿鸠和啄木鸟喜爱吃高山榕的果实,它们吃后排出的粪便常常落在其他大树上,如果落在某棵大树干、叉破洞的地方,高山榕的种子便在寄主树上萌芽生根,它的主根、侧根、支根把寄主树围得越来越严密,枝叶长得非常茂盛。尽管寄主树拼命争夺养分和阳光,但无济于事。最后,高山榕把整棵寄主树全部蔽住,寄主树在养分、阳光不足的情况下,便慢慢地枯死、腐烂掉。
  本地区的森林中,还有一种红树林,这是热带地区海滩上生长的特有植物群落。世界上组成红树林的树种有30多种,而中国就有28种之多,堪称世界上红树林树种最多的国家。
  中国热带地区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其次是在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海滩地区。主要树种有海莲、红茄冬、木榄、秋茄、桐花树、海漆等。红树林多为常绿乔灌木类型,平均树高2~3米,个别条件好的地区,也有发育成常绿乔木林的。由于上述树种大多属于红树科,所以在生态学上统称为红树林。红树林生长在海滩上,大海涨潮时树干被海水淹没,仅见绿色的树冠在海浪中飘荡,似水上浮萍,海中绿洲。
  红树林虽然也是以种子繁育后代,但它的繁育方式具有“胎生”的性质,这也是植物界中较为有趣的现象。它的种子成熟后,不离开母树,几乎没有休眠期,即在果实中开始萌发新芽,新芽先顶破种皮,后生长胚轴,胚轴逐渐增粗和胚根一起形成末端尖的棒状体,像一条条荚果垂在树枝上,而它的子叶却留在种子中充当吸气管,从母体中吸取营养。当胚胎生成幼苗后,幼苗凭着粗大的下胚轴的重力,从子叶节处脱落,离开母体,直插入树下的淤泥中,然后生根发育,形成一棵棵独立的树苗,发育成为大片的新林。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省的林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建立了一大批以营林,造林为主的地、县林业局和以生产木材为主的坝王岭、尖峰岭等林业企业局,开展了人工造林,营造了大量用材林、防护林。海防林近4万公顷,长度近800公里,占全岛海岸线长的57%。这些海岸防护林,对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群众燃料和自用材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盲目开发利用和乱砍滥伐,使森林资源减少了544%,超过全世界热带雨林近一个世纪来减少40%的速度。随着热带雨林急剧减少,珍贵的树种坡垒、花梨木、海南粗榧、血树等,已处于灭绝的危境。
  根据本林区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其重要性,今后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1)切实保护好现有热带森林,严禁毁林种植和乱砍滥伐,大力搞好封山育林。现有天然林中较集中的29个林区,要建立森林经营所,加强经营管理。木材生产不能进行强度主伐,只能进行抚育采伐和经营择伐。现有的国营采伐企业,应逐步调整为以营林为主,生产木材为辅。木材生产,以解决本岛开发建设自用为原则。
  (2)在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13条河流的中,上游和松涛、石碌、长茅等七大水库周围划出一定面积的水源涵养林;在沿海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以现有防护林为基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把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橡胶防护林和四旁植树结合起来,建成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3)在认真管理好已经建立的尖峰岭、坝王岭等7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应在五指山、佳西、尖岭等13个地点,继续建立珍贵动物、植物自然保护区,尽可能扩大保护区的范围。
  (4)加速造林绿化、人工更新和次生林改造,把现有采伐迹地、疏林地和荒山荒地尽快绿化起来,在昌化、通什、青松等地,应建立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以满足本岛用材的需要。
  3.台湾用材、经济林区
  台湾用材、经济林区,包括台湾本岛及其周围的全部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东临太平洋,西连台湾海峡,北接东海,南至巴士海峡。总面积为360万公顷,台湾本岛面积为363万多公顷。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86万多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2%。
  台湾森林分为生产林地(其中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竹林)和非生产林地两种,生产林地面积为180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958%,其中,针叶林占2324%,针阔混交林占876%,阔叶林占6055%,竹林占745%。
  在生产林中,成过熟林面积占76%,蓄积量占981%。其中,阔叶林蓄积量占58%以上,桧木、铁杉、槠栎类各占13%左右。
  台湾森林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树木高大粗壮,胸径达100厘米以上的占蓄积量20%。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都较高。生产林地平均每亩蓄积量为12立方米多,最高达50立方米。每亩年生长量为041立方米,最高年生长量为085立方米,年净生长率为257%,全省健全林木的生长率达338%,其中阔叶林为472%。针叶林除柳杉、杉木及松树等主要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率较高外,其余天然林多系成熟林,生长率较低,约1%。
  台湾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从热带雨林的榕树到寒带森林的台湾冷杉均有分布。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采伐,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台湾山势陡峭,岩石风化强烈,若无森林,则蓄水、保土、防风皆无所恃。遇狂风暴雨,山洪猛涨,淹没耕地,顿成巨灾。可以说,台湾的森林是全岛的命脉,没有大面积的山地森林,便没有发达的平原农业。
  台湾水热条件优越,热带、亚热带珍贵用材林和经济林具有广阔发展前途。因此,本岛林业生产发展方向,应以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应充分利用山地土地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营造新林,扩大森林面积。在滨海地区大力营造防护林。要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