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主要沼泽区
中国沼泽虽然分布广泛,但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沼泽分布也具有相对的不平衡性,有些地区,沼泽比较集中,形成中国主要的沼泽区。
(一)三江平原沼泽区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1.三江平原区域概况
区内由北东走向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两部分。完达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个大面积沉降区,盆地内堆积千米以上的沉积地层。当我们驱车行进至三江平原时,就会看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中,耸立着一些小山丘,犹如云海中的孤岛。这里的河流多无明显的河槽,发源于山区的几条河流进入平原后漫散在平原中,形成无尾河。这些现象说明全新世以来许多地方沉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为60~80米,坡降较大,地表组成物质较粗,黏土、亚黏土层很薄,或是亚沙土、沙、沙砾层直接出露地面,沼泽及沼泽化土地面积小;东半部,海拔高度一般为45~60米,坡降多为1/5 000至1/10 000,各种洼地星罗棋布,地表覆盖有3~17米厚的亚黏土和黏土层,渗透性差,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分布。
完达山以南的平原。称穆棱—兴凯平原,也为一个沉陷区,海拔高度一般为55~95米,自西向东倾斜,坡降较小,表层一般覆盖有1~4米的亚黏土、亚沙土,沼泽率也较高。
由于平原区地势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网密度小。除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外,有些河流发源于完达山或小兴安岭而穿行于平原沼泽之中,而有些河流则发源于沼泽洼地又流经于沼泽之中。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泽性河流的特点,即河流纵比降小,河道弯曲,枯水河槽狭窄,河漫滩宽广,排水不畅。每年汛期,主要河流还受黑龙江、乌苏显江洪水顶托,回水距离一般为20~30公里,最长达70公里。由于洪水顶托,抬高了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两岸低平地排水更为困难,促进了沼泽的形成和发展。
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 400~2 500小时,年总辐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于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陆面可能蒸发量为550~650毫米。
总之,由于三江平原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河漫滩、阶地和各类洼地上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根据调查和统计,本区沼泽面积达1 699万亩,此外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草甸1 960万亩。
2.三江平原沼泽的特点和类型
本区沼泽特点是:无泥炭积累的潜育沼泽居多;沼泽普遍有明显的草根层;以草本沼泽为主。
本区主要有如下几种沼泽类型:
(1)毛果苔草沼泽分布在河漫滩及阶地上的各种洼地,是三江平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类型。一般年份地表积水大于20厘米,水化学类型为HC3—Ca-Mg型,pH值为60~75,矿化度在50~500毫克/升之间。植被以毛果苔草为主,覆盖度50~70%,伴生植物有驴蹄草,睡菜,燕子花。由于本区水分条件不稳定,旱年积水消失,多无泥炭积累,发育为腐殖质沼泽土,表层有机质含量为10%~40%,发育在面积很小的深洼地上的毛果苔草沼泽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达80~100厘米,成为泥炭土。
(2)苔草—小叶樟沼泽分布于毛果苔草沼泽的边缘和一些平浅洼地。季节性积水,一般为5~10厘米,pH值为65~67,矿化度为66~120毫克/升,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春季积水往往消失,但土壤多被水饱和。植物以臌囊苔草、灰脉苔草、小叶棒为主,伴生植物有越桔柳、小白花地榆,土壤为草甸沼泽土,表层有10~20厘米的草根盘结层,其下为20厘米左右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为10~30%,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是最有开垦前途的一类沼泽。
(3)漂筏苔草沼泽分布于河床边缘,水线附近及牛轭湖等深洼地中。常年积水,积水深20~50厘米。水化学类型为HC03-Ca—Mg型,pH值60~65,矿化度30~70毫克/升。植物以漂筏苔草为主,覆盖度70~90%,伴生植物有狭叶甜茅、大叶樟、槐叶萍,草根层厚一般为30~40厘米,最厚达70~80厘米,一部分漂筏苔草沼泽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约50~100厘米,发育为泥炭沼泽土或泥炭土。由于积水较深,上层泥炭或草根层浮起,形成“浮毡”。当走进这类沼泽地时就会看到,远方地面慢慢升起,而脚下却缓缓下降,如果遇到浮毡层较薄处,就有掉进去的危险,群众称这类沼泽为“漂筏甸子”、“大酱缸”。
(4)芦苇沼泽分布于小兴凯湖周围、都鲁河下游和七星河中游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芦苇长势各地不一。小兴凯湖东北部泄洪道附近的芦苇长势最好,群落纯,苇高25~30米,茎粗05~08厘米,其他地区的芦苇沼泽,由于水分不稳定或因积水过深,无排水系统,长期处于还原环境,芦苇长势不好。伴生植物有狭叶甜茅、苔草、小叶樟等。一般无泥炭累积,仅在小兴凯湖周围的一些低洼地有泥炭堆积,但泥炭中掺杂一些泥沙,有机质含量不高。芦苇沼泽多发育为淤泥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
(5)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的地下水溢出带和阶地上的低洼地。积水深度不一,一般为0~20厘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pH值为59~65,矿化度较低,为30~80毫克/升。植物以乌拉苔草和灰脉苔草为主,覆盖度60~70%,乌拉苔草和灰脉苔草形成草丘,丘高20~40厘米,草丘直径为30~50厘米,地表凸凹不平,群众称为“塔头甸子”。伴生植物有沼苔草,沼萎陵菜、臌囊苔草等,这类沼泽多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为30~70%,形成泥炭沼泽土。
完达山南麓大王家以北及兴凯湖大湖岗与太阳岗之间的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伴生有泥炭藓,局部地区有20~40厘米厚的泥炭藓层。沼泽中的水分被藓类吸附,水化学类型为HC03-Ca—Mg—Na型,pH值为58~65。沼泽植物除乌拉苔草、灰脉苔草和泥炭藓外,还伴生有细叶杜香、甸杜、越桔柳。沼泽中有泥炭堆积,泥炭层厚20~70厘米,发育为泥炭沼泽土和泥炭土。
3.三江平原沼泽是该区生态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江平原开垦前,到处是茫茫无际的草甸和沼泽,素以“北大荒”称著。目前三江平原已拥有4 600多万亩耕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大荒那种“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象已不复存在了,并出现某些恶化现象,如气候趋干,旱灾增多;有些耕地遭到程度不同的风蚀;丘陵、阶地水土流失明显加重;珍稀动物减少等。为了防止一些不利因素的发展,应采取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排蓄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保护一定面积的沼泽。
三江平原沼泽发育于低平原上,在我国沼泽中独具特点,并有多方面作用,在水文作用方面,河漫滩的沼泽能消减洪峰,均化洪水过程。沼泽率较高的别拉洪河流域,径流自然调节系数达0647,其调节作用与森林相当。在调节气候方面,沼泽能使其广大的毗邻地区空气相对湿度增高。沼泽还影响大气圈的气体组成,地球上的沼泽植被每年向大气圈释放16×108吨氧气。沼泽还有净化环境的作用,沼泽增加地表糙率,防止侵蚀作用的发展。由此看来,沼泽在生态平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大、小兴安岭沼泽区
大、小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和西北部,这里纬度高,气温低,湿度大,沼泽分布广而集中,为中国主要沼泽区之一。大兴安岭北段沼泽率为9%,小兴安岭沼泽率为6%。
1.大、小兴安岭区域概况
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河谷,呈南北延伸,北高南低,平均海拔高度为1 000米左右。山峦起伏连绵,山脊浑圆,北坡山体低而宽,顶部平缓。小兴安岭沿黑龙江西岸向东南延伸至松花江河谷,平均海拔高度700米,北部山幅宽阔,呈低山丘陵地貌。本区属寒温带和温带气候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湿热,年平均气温-6~4℃;降水量400~600毫米,有80%的雨量集中在6,7、8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北部为70%,南部减少至50%;≥10℃活动积温在1 400~2 500℃;区内普遍存在有冻土和季节冻土,大兴安岭北部扎赉诺尔,扎兰屯、德都、铁力一线以北形成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可见寒冻作用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冷湿的气候和冻土的存在,是本区沼泽形成和发育的主导因素;平坦的分水岭和河流上游宽坦的河谷、河漫滩、阶地,又为沼泽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
2.沼泽的特点
(1)泥炭沼泽发育。本区泥炭沼泽占全区沼泽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多年冻土带,在平坦的分水岭及河流上游宽谷中泥炭沼泽十分发育,泥炭层一般厚05~10米,最厚可达2米。沼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一般为60~80%,腐殖酸多为30~40%,含氮量丰富,为15~20%,分解较弱,pH值为45~60。
(2)沼泽类型复杂,本区除了由富营养沼泽植物组成的苔草沼泽、苔草-小叶樽沼泽和灌丛-苔草沼泽外,还有中、贫营养沼泽植物组成的落叶松-杜香-泥炭藓沼泽。此外,就发育源地来说,既有发育于同一源地的简单沼泽体,又有发育于几个源地的简单沼泽体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体,例如小兴安岭汤旺河上游河谷沼泽,就是由3个源地发育成的复合沼泽。
(3)大兴安岭沼泽北坡多于南坡,西坡多于东坡;小兴安岭沼泽北坡比南坡更加发育。大兴安岭南、北坡和东、西坡及小兴安岭南坡气候差异较大,北和西坡气温低,湿度大,地形平缓,有利于沼泽发育。如小兴安岭北坡的沾河和库尔滨河流域,为海拔400~500米的玄武岩台地,其上宽谷、坳沟和河滩发育,湖泡和洼地较多,因而沼泽面积较大,据调查小兴安岭北坡沼泽率高达15%。
(4)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为主,冻土沼泽化是高寒地区沼泽发育的特有形式。由于森林采伐或森林火灾,使土壤水分循环失去平衡,出现了多余的水分,植物也髓着发生变化。先为草甸化过程,形成致密的草根层后,沼生植物及藓类植物开始侵入,进入沼泽化阶段。另外,在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如落叶松生长十分茂密,林下枯枝落叶层松厚,保持大量水分,藓类植物大量繁衍,使落叶松生长发育受阻,出现成片的“老头松”或“站杆”,也能引起森林沼泽的发生。
草甸沼泽化在本区也比较普遍。由于冻层的存在或冰水沉积黏性土层的阻隔作用,水分不易下渗;有的地方因地下水位较高,土体经常为水饱和,疏丛型的禾本科植物逐渐被密丛型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取代,使草甸演化为沼泽。
冻土沼泽化是高寒地区沼泽发育的特有形式。大兴安岭最北部多年冻土基本连片,向南为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地带。由于冻层存在,形成天然的隔水底板,阻碍地表水和土壤水的下渗,造成土壤常年过湿。季节冻土区,冻层融化常使局部地表下陷,造成凹凸不平,为积水创造了条件。冻土的存在又能降低土壤温度,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因而植物残体不易分解,泥炭易于累积。在冻土地带泥炭藓常直接发育在含沙或黏土的冻层上。
本区水体沼泽化面积较小。在水体沼泽化过程中,周围地下水位较高,常引起附近森林沼泽化。
3.主要沼泽类型
大、小兴安岭沼泽类型多,既有富营养型的草本沼泽,也有中、贫营养型的木本-草本-藓类沼泽,还有少量的藓类沼泽。
(1)兴安落叶松-杜香-泥炭藓沼泽,分布于宽谷和缓坡地。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坡面径流补给。水化学类型为S04-HC03-Ca、S04-Na、SO4-Cl-Na-Mg型,pH值50~55,矿化度97~200毫克/升。沼泽表面藓类植物发达,以泥炭藓为主,还有大金发藓,形成近圆形的藓丘,丘高一般为20~60厘米,有些地方藓丘连片,丘上生长杜香、笃斯越桔、杜鹃等灌丛。落叶松发育不良,稀疏矮细。有泥炭积累,泥炭有机质含量高达75~85%,pH值37~50。多发育为泥炭沼泽土、泥炭土和藓丘泥炭土。
(2)泥炭藓沼泽,仅分布在大兴安岭最北部的古莲,满归等林业局境内的宽谷,牛轭湖及山缓坡上和小兴安岭汤洪岭林场。分布零星,面积较小。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沼泽水化学类型为C1-S04-Mg-Na和Cl-HC03-Na-Mg型。沼泽中泥炭藓等藓类植物占绝对优势,并形成藓丘,丘高40~100厘米,藓类覆盖度100%。一般没有乔木生长,偶见枯死的落叶松“站杆”,其他植物很少。泥炭藓残体厚达50厘米以上,其下为多年冻土。泥炭有机质含量高达80~90%,pH值为37~40,形成泥炭土和藓丘泥炭土。
(3)丛桦一苔草沼泽,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的缓坡和北部的一些河流漫滩上,以地下水和河水补给为主,地表积水10~20厘米,水化学类型为H03-Na-Ca和HC03-Ca-Na型,pH值为55~60,矿化度80~160毫克/升。沼泽中以丛桦和各类苔草为主,伴生有沼柳,柳叶绣线菊、泥炭藓等。大部分有泥炭积累,泥炭层薄,不足50厘米,泥炭有机质含量为60~70%,发育为泥炭沼泽土。
(4)苔草沼泽,为本区主要的沼泽类型,多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和小兴安岭南坡河流中下游一带的河谷,阶地和河漫滩上,地表季节性积水,夏季积水深为20~50厘米,处于停滞或微弱流动状态,水层表面常出现红色水锈膜。沼泽中臌囊苔草、灰脉苔草、乌拉苔草形成点状草丘,使地表凹凸不平;丘间生长睡菜、沼萎陵菜、毛果苔草等。泥炭层较薄,多为20~50厘米,有的地段无泥炭累积,但草根层较厚。发育为泥炭沼泽土和草甸沼泽土。
(5)苔草-小叶樟沼泽,分布比较广泛,在大兴安岭的根河-加络达奇一线以南的河漫滩和小兴安岭伊春以南的河谷滩地均有分布。以河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为季节性积水,夏季地表积水多在10~20厘米或土壤被水饱和,沼泽植物以各种苔草和小叶樟为主,伴生越桔柳、沼柳、丛桦、睡菜等,多无泥炭积累,发育为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
(三)若尔盖高原沼泽
当年中国红军长征经过的茫茫无际、人畜难行的“草地”,其实是一片沼泽地。它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包括黄河上游的黑河利白河流域。现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和红原两县,沼泽面积达3 000平方公里。
1.区域自然概况
若尔盖高原为一完整的山原,南北最长200公里,东西最宽约100公里,周围被4 000米左右的高山环绕,山原平均海拔高程3 400米以上,区内主要由三叠纪砂岩和页岩互层,并夹有薄层灰岩组成,山原外侧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内部主要为低山丘陵,黑河和白河自南向北纵贯全区,向北注入黄河,为黄河上游流量较大、流速较小而水位十分平稳的两条支流。河谷开阔,泥炭沼泽发育,特别是黑河中、下游闭流和伏流宽谷,沼泽布满整个谷底,泥炭深厚,沼泽率多达20~30%。白河流域河流下切明显,沼泽远不及黑河流域发达。
2.高原沼泽的特点
本区沼泽有下列特点:
(1)富营养的草本泥炭沼泽为主,除沼泽地边缘分布有潜育沼泽外,多为泥炭沼泽,泥炭积累较厚,一般为3米左右,厚者可达5~6米。沼泽植物以富营养的木里苔草、毛果苔草、乌拉苔草、甜茅、藏嵩草、眼子菜、睡菜、狸藻、驴蹄草、苔藓为主,伴生植物有石菖蒲、棉花莎草、泽芹、水木贼、针蔺等,没有木本植物和贫营养型沼泽植物。
(2)嵩草是高原区特有的造炭植物。这种植物的分蘖节位于土壤表面以上,每年分蘖节都生于前一分蘖节之上,并生出新枝,结果形成草丘状植丛。这种丛生型植物是对地表过湿、土壤通气不良的一种适应,也是对高寒气候,特别是低温的一种适应。这种植物所组成的藏嵩草—驴蹄草群落在本区占据广大面积,也是本区造炭植物的主要类型之一。
(3)复合沼泽体发育。目前本区沼泽多已连片,成为巨大的复合沼泽体。最初在谷地及河、湖滨地带,发育了分散、孤立的简单沼泽体,由于沼泽的迅速发展,泥炭层渐渐增厚,向四周扩散,使边缘的草甸也逐渐沼泽化,于是这些简单沼泽体相继连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沼泽体。这时泥炭层覆盖了原有地面上一切小的起伏,使水文状况、矿物养分及植物群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沼泽类型及特征
根据沼泽发育过程,所处的地貌部位及沼泽植被的差异,将该区沼泽划分为一个型,4个亚型和9种沼泽体。
(1)阶地沼泽分布在黑河、白河及其支流谷地,特别是黑河干流的一级阶地和白河干流的一,二级阶地上分布的更为广泛。其面积约占沼泽总面积的672%。沼泽结构比较单一,只有木里苔草-嵩草-驴蹄草沼泽体。
木里苔草-嵩草-驴蹄草沼泽体,沼泽发育程度较轻,泥炭层不厚,平均1米左右。组成泥炭的植物残体种类较多,主要是嵩草和苔草,分解较好,有机物质含量一般在50%左右,全氮12~14%,胡敏酸为15~21%,含油率6~76%,发热量2 400~2 800大卡/千克,pH66~70。地下水位一般在泥炭层下,但在沼泽中部,地下水位则位于泥炭层中,促使草丘向上增长,丘间洼地面积扩大,微地貌十分发育。从阶地后缘起,随着水分的增加,形成了由无规则型草丘到垄网状草丘的变化规律。丘间洼地呈沟穴状、格子状,为临时性积水和季节性积水,丘上与丘间水分状况有显著差异,生长着不同的植被,丘上为嵩草、驴蹄草,丘间以木里苔草为主,植物生长季节,是当地的重要牧场。
(2)闭流宽谷沼泽分布在本区黑河中、下游的雾其里、客摩切、纽忍秋等宽谷中,约占全区沼泽总面积的135%,沼泽占据整个谷底,由谷地中心向外发育有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和乌拉苔草-木里苔草沼泽体。宽谷外侧有半圆形古冰斗或围谷,其底部发育了乌拉苔草沼泽体。
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分布在宽谷中部,地表积水较深,夏季约15~35厘米,向外变浅。由于常年积水,并处于停滞状态,故生物化学和蒸发浓缩作用强烈,水体混浊,呈黄褐色,浮有油花般的铁锈膜,有腥臭味,水中氯离子含量高,钙离子含量少,水的矿化度不大,只有01~02克/升,总硬度也只有15~28毫克当量/升。泥炭积累很厚,平均约3米,最厚达6米。构成泥炭层的主要植物残体是苔草,分解差,有机质含量多在62~65%,全氮为20~25%,含油率达9~12%,胡敏酸含量为20~23%,发热量3 000大卡/千克左右,pH值75~78。沼泽中分布着稀疏的有机滩地和点状草丘,高度不大,高出水面约8~20厘米,在积水较深处,草丘密度约10%左右。丘上植物主要为乌拉苔草,苔藓、毛茛和沼针蔺;丘间生长毛果苔草、木里苔草,还有狸藻和眼子菜沉于水中,睡菜仅花穗和叶的尖端伸出水面。狸藻是一种静水食虫植物,它的出现标志着泥炭中养分不足,沼泽发育较重。这类沼泽通行困难,人畜很少进入。
嵩草-乌拉苔草-木里苔草沼泽体,分布在闭流宽谷沼泽的边缘,地面微微向内倾斜,在沼泽边缘,潜水位深约50厘米左右,向内坡度减小,潜水位接近地表。随着潜水位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升高,水的矿化度、总硬度、钙离子等也相应增加,在本类沼泽体与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的过渡带,它们的含量最大,总矿化度可达到03~05克/升。由于潜水位经常变化及坡面径流的影响,泥炭层中水分与空气进行经常或周期性的交换,因此有机残体分解良好。在沼泽边缘泥炭层只有20~30厘米,向内侧逐渐增厚至2米以上。泥炭植物残体主要由嵩草、苔草组成,有机质含量为50~60%,全氮12~14%,发热量2 300~3 300大卡/千克,胡敏酸15~20%,pH值70~75。这类沼泽草丘发达,呈垄网状,草丘高30~60厘米,密度约30~60%。丘间潜水位接近地表,为季节性积水,水深约5~15厘米;草丘积水不能淹没,呈湿润状态,故丘上多为草甸植物和少量沼泽植物,主要有藏嵩草、灯芯草、地榆和乌拉苔草;丘间为木里苔草、毛茛和苔藓。这类沼泽因地面高低不平,通行不便,但无危险。
乌拉苔草沼泽体,分布于黑河、白河中上游宽谷外侧半圆形的古冰斗或围谷中,底部平坦,谷坎已被沉积物或泥炭层埋没。泥炭层厚约1~2米,其下为角砾。潜水位距地表30~50厘米,底部平坦略向谷口倾斜的古冰斗,潜水位受谷坎阻塞,溢出成泉补给沼泽。沼泽中的植被主要为乌拉苔草。
(3)伏流宽谷沼泽多分布在黑河中游纳垒曲、俄柯等伏流宽谷中,面积不大,约占沼泽总面积的55%。这类谷地原有河道,由于河道平浅,水流缓慢,河道与谷底均已沼泽化,被泥炭层所覆盖。由于各河段沼泽化程度不同,部分河段尚未被泥炭层全部覆盖,或尚未沼泽化,因此水流时隐时现,但尚可辨认出原河道的痕迹。这类沼泽是由河流沼泽化的睡菜-苔草沼泽体和积水洼地沼泽化的毛果苔草-睡菜沼泽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体。
睡菜-苔草沼泽体,分布在伏流两侧,宽约20米左右,常年积水,水深20厘米,微弱流动并与河流相连。水的矿化度较低,为01克/升左右,总硬度15毫克当量/升,pH值为68。沼泽植物除睡菜、苔草外,还有眼子菜、水木贼和苔藓等。沼泽中泥炭积累很厚,一般都在3米以上。泥炭的残体以睡菜和眼子菜为主,分解差,有机质平均含量约63%。地面平坦,无草丘发育。由于泥炭层松软,这类沼泽通行困难,伏流处有陷落人畜的危险。
毛果苔草-睡菜沼泽体,分布于睡菜-苔草沼泽的外侧,常年积水,深达40厘米左右,向两侧变浅。水源补给除坡积潜水外还有河水补给,水分呈微弱流动状态。泥炭积累较厚,一般4米左右,以睡菜和苔草残体为主,分解差,化学特征与睡菜-苔草沼泽相仿。其上的沼泽植物群落,第一层以毛果苔草为主;其次为乌拉苔草、棉花莎草和木里苔草;第三层以睡菜为主,乌拉苔草形成草丘。这种沼泽行走十分困难,也有陷入的危险。
(4)湖滨洼地沼泽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的江错湖、错拉湖、夏曼北部和红原县瓦切等地的湖滨一带,其面积约占沼泽总面积的138%。湖滨洼地沼泽是由木里苔草-眼子菜、毛果苔草-眼子菜、嵩草-木里苔草沼泽体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
木里苔草-眼子菜沼泽体,分布在现代湖滩上,为湖泊收缩不久形成的沼泽,受湖水周期性泛滥的影响,属季节性积水,夏季水深约3~10厘米,水化学特性与湖水相近,总矿化度约02克/升左右,总硬度为25毫克当量/升。沼泽中泥炭层较薄,平均1米左右,泥炭植物残体以苔草为主,其次是针蔺和眼子菜。由于受湖泊泛滥的影响,泥炭中含大量泥沙。泥炭有机质含量为57~60%,全氮2%左右,pH值较高,平均为83。地表形成高大的团块状草丘,丘高20~40厘米,丘的直径为40~60厘米,草丘密度20~50%。丘上生长木里苔草、藓类、丘间洼地植物稀疏,盖度30~40%,主要有眼子菜、沼针蔺、杉叶藻和毛茛等。因草丘高大,在沼泽中通行困难。
毛果苔草-眼子菜沼泽体,分布于木里苔草-眼子菜沼泽的外侧,为湖泊洼地沼泽化后发育起来的。常年积水,中部水深约40厘米,向边缘变浅,约5厘米左右。沼泽水总矿化度为021克/升,总硬度为3~5毫克当量/升,pH值8左右。由于积水处于停滞状态,水中主要进行着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使钠离子富集,由于周围多钙质岩层,水中钙含量亦较高。沼泽中泥炭积累较厚,多在4米左右,以苔草和眼子菜泥炭为主。沼泽微地貌不明显,多为有机滩地,边缘积水较浅地段,发育有团块状草丘,高30~40厘米。沼泽植物以毛果苔草为主,其次是木里苔草、石菖蒲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和狸藻。
嵩草-木里苔草沼泽,分布在湖滨复合沼泽体的边缘地带,地面坡度1~3°,微地貌十分发育,主要为垄网状草丘,丘高30~60厘米,密度为40~60%。丘间一般无积水,雨后临时积水。丘上生长藏嵩草、羊茅、报春花、金莲花等,丘间为木里苔草、垂头菊、毛茛、驴蹄草和石菖蒲等。泥炭层一般厚约2米,以嵩草和苔草泥炭为主,分解良好,有机质含量较其他沼泽体低,为55~57%,pH值70~72。嵩草-木里苔草沼泽为本区主要牧场之一。
(四)海滨、湖滨、河流沿岸主要芦苇沼泽区
芦苇沼泽又称苇塘、芦荡,是中国沼泽的一种主要类型。芦苇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很强,所以自然界分布很广,几乎各省区都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芦苇沼泽面积约有1 000万亩,占中国沼泽总面积的6%。
虽然中国芦苇沼泽分布广泛,但受环境条件限制仍具有不平衡性。有的地区芦苇面积大,植株高,生长茂密,形成纯群落,远望郁郁葱葱,犹如林海一般;有的分布零星,沿河两岸常呈带状,断断续续地形成屏障。根据分布规律,中国的重点苇区是:
1.滨海芦苇沼泽区
滨海地区的芦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鸭绿江口的淤泥质海岸,集中分布在河流入海的冲积三角洲地区。有些地区芦苇面积辽阔,生长茂密,成为著名的芦苇生产基地,辽宁省南部的盘锦苇区就是其中的一个。
盘锦芦苇沼泽区位于渤海北岸,西起大凌河,东至辽河下游入口,中间有双台子河、绕阳河、盘锦河、西沙河等,是由这些河流冲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芦苇沼泽面积新中国成立初期有156万亩,后经改造垦为农田,面积大为减少,目前尚有80多万亩。芦苇平均亩产近300公斤,总产量17~18万吨,是营口和金城两大造纸厂的原料基地。
芦苇沼泽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本区为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第四纪沉积物厚达150~250米,主要为细沙和亚沙土,在地表不深处有亚黏土层,造水性不良,影响水分下渗;海拔高度2~3米,地面坡降万分之一左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所以河流多汉流,近海还有许多潮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86~88℃,≥10℃积温3 50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1 700毫米;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变化很大,以双台子河为例,最小流量9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 978立方米/秒,最低水位466米,最高水位956米,所以每逢夏季洪水泛滥,经常侵入这一低平地区,又遭受海潮顶托,河水宣泄更加困难,造成地表积水,汪洋一片,枯水季节地表很少有积水,但地下水位高,使地表仍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为盐化腐殖质沼泽土,含盐量高达05~10%,一般在05%以下。从上述自然条件来看,芦苇的生境是不错的,因此生长的芦苇在东北地区是最好的。
盘锦地区芦苇沼泽的分布规律是,近海地带芦苇高大,远离海岸长势差,芦苇矮小。分布在潮沟附近、河流两侧低洼地段和辽河下游的一些沙洲、岛屿的芦苇沼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地表积水,深20~30厘米,春季积水消失,土壤质地疏松,酸碱度80左右。芦苇茂密,基本呈纯群落,植株高达3米,茎粗壁厚,亩产达800~1 000公斤,距海稍远,地势渐高,夏季地表虽有薄层积水,但大部分时间虽干燥状态,地下水位较低,土壤质地黏重,处于脱盐状态,酸碱度70~75。芦苇受生境条件的限制,长势稍差,苇高2米左右,产量也较高,此带芦苇分布面积最大。距海更远地区,地表仅夏季河流泛滥时有短暂的积水,地下水位降至1米以下,土质黏重,酸碱度75~79,芦苇矮小,杂草丛生,局部地段出现盐斑,生长碱蓬和柽柳灌丛,说明芦苇沼泽正逐渐变为杂类草草甸。
在鸭绿江口以西的海岸有河流汇入的河口地带,也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如东沟、孤山子等地,共计面积11万亩,产量4万多吨,为丹东造纸厂的主要原料基地。此外,天津地区、江苏北部的射阳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
2.湖滨芦苇沼泽区
中国较大湖泊的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博斯腾湖、艾比湖、乌梁素海、小兴凯湖等。这些湖泊都有河流汇入,其中有的是交替湖,水量多,水位变幅大,湖水的矿化度不高,适宜生长芦苇。洞庭湖、博斯腾湖区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产苇区。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内陆干旱区最大的淡水湖,是发源于天山的开都河尾闾,又是注入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河的源头。在博斯腾湖西南部开都河流入和孔雀河流出的小湖群区,以及西北部黄水沟流入的地方,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总面积约60万亩,产量可达27万吨。小湖群区的芦苇沼泽是水体沼泽化形成的。开都河流入本区,每年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湖底,在湖底变浅的地段生长了芦苇等水生植物,死亡植物的残体年积月累形成较厚的芦苇泥炭层。黄水沟地区的芦苇沼泽是草甸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接受上游农田灌溉排水,沼泽有扩大趋势,水矿化度较高,可达5~6克/升,泥炭层也较厚。博斯腾湖区具有气温高,日温差大,积温多,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的气候特点,在适宜的水分条件配合下,芦苇生长特别旺盛,植株最高达6~8米,一般也在4米以上,茎粗10~15厘米,每平方米生长80~150株,亩产1吨左右。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小湖区的芦苇严重退化,主要原因是开都河中下游大力开垦农田,引水灌溉,使注入小湖区的河水大量减少,加上放牧,牲畜践踏,原来高大芦苇的面积愈来愈少,低矮的小芦苇面积扩大,一些地段杂草丛生,已演替为沼泽化草甸,芦苇和鱼类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这里的土地资源,否则,破坏生态平衡,将给这块富饶的绿洲带来严重恶果。
湖南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在收缩。它是一个交替湖,南面有湘、资、沅、澧等河流汇入,北面连通长江,水量丰富。洪水季节,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水位升高,湖面扩大,湖滩被淹;洪水过后,湖面缩小,地衰落淤,所以一年中水位有涨有落,变幅较大,广大湖滩呈现干湿交替变化。本区地处亚热带,年均温高,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年降水量1 300毫米左右。充足的热量,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相结合,在海拔265~290米之间的湖滩,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湖区从1965年开始对芦苇沼泽进行人工管理,芦苇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目前,芦苇沼泽在湖泊周围的12个县区都有分布,面积由原来的17万亩扩大到90多万亩,产量由54万吨增长到53万吨,成为中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除上述湖泊沿岸发育大面积芦苇沼泽外,黑龙江省东部的小兴凯湖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面积达196万亩。新疆塔城南湖、艾比湖、河北的白洋淀、江西的鄱阳湖,以及其他湖泊都有一定面积的芦苇沼泽。
3.河漫滩芦苇沼泽区
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的洞漫滩上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的一些河流滩地,是中国芦苇沼泽较多的地区,总面积约120万亩,主要分布在乌尔逊河、克鲁伦河、辉河和莫格勒河,芦苇蕴藏量达20万吨,一般年份产量仅3~4万吨。由于河流流经平坦的高原,河道弯曲,河漫滩宽阔,牛轭湖众多,加之地表有黏性土质,影响水分下渗和不利水平排泄。本区年平均气温为-22~03℃,无霜期仅100~120天,≥10℃积温2 022℃,年降水量230~320毫米,70%雨量集中在夏季。芦苇沼泽水源主要依靠河流泛滥补给,多水年芦苇沼泽扩大,干旱年景面积缩小。由于热量不太充足,水分保证率低,致使芦苇植株矮小,最好的芦苇高仅2~3米,茎粗06~10厘米。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的一些河流,也有大面积芦苇沼泽分布。黑龙江省西部的乌裕尔河下游,河槽漫散成为无尾河,大量河水汇集洼地形成芦苇沼泽,面积有100万亩,水草相间,生长茂密,栖息珍禽,为著名的丹顶鹤的乐园。吉林省境内的霍林河和洮儿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有的地段汇流,有的地段漫散,沿途多泡沼,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目前尚有50多万亩。松嫩平原过去是主要芦苇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退化严重,如霍林河流域历史上芦苇面积最多时可达145万亩,现在只剩下不到1/3了。主要原因是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水量减少,再加上放牧割青,牲畜践踏苇田所致。
此外,东北地区三江平原的七星河两岸,都鲁河下游,也分布着大片芦苇沼泽。
需要提出的是,广大的新疆内陆地区河流两岸,大多有芦苇沼泽分布。北疆的额尔齐斯河、额敏河、精河、奎屯河以及伊犁河,南疆的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等中下游段,都断断续续地发育了芦苇沼泽。芦苇长势好,繁茂如林。遗憾的是深居内陆,交通不便,除少部分芦苇资源利用外,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