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为什么遍及运城内外
  
  运城盐池,位于运城市南,距离关公故里解州仅有两里,南接中条山麓,北负峨眉山岭,总面积达230平方千米,以盛产盐、芒硝、硫化碱和纯肠而著称,它与宁夏盐池县的花马池齐名,为我国重要的池盐产区。
  走进运城盐池,恰似置身于一个银色的世界。银铺的地,银堆的山,银砌的堰,处处银装素裹,白得令人陶醉。一群群盐工挥舞着铁锹,翻起雪花般的盐粒,垒在一起,宛如银色大海里千堆白雪。
  运城盐池是怎么来的?民间流传着神牛造池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宫里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被赶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水乡、塞外草原,想为人们造个盐池。但那里的人没有收留它。后来,它到了黄河之滨的中条山下,受到这一带人民的热情款待。为了报恩,它就地卧下,身躯化成了宽阔的盐湖。这个传说中的主角为“牛”,人们用自己最为熟悉的牲畜解释了盐池的起源。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耕社会里牛的重要,以及人类与牛至为密切的关系。
  还有一个传说:南方部族首领蚩尤,到中原和黄帝争天下,黄帝在天女帮助下,斩杀蚩尤和他的头领,鲜血流入解池,因血是咸的,便化为盐池的卤水,供人食用。因为在这里尸解蚩尤,故名解池。在盐池附近有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方,现在这里改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
  运城盐池的美丽风光让人们创造出神奇的传说故事,但是事实毕竟与传说相去甚远。远在2600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第三纪时,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麓造成断裂,凹陷下去的长长的地带,形成了湖泊,后世的盐池,就是湖泊的遗迹;水中的盐类,经过沉淀,结为矿石层,成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所以盐池还有“盐湖”之称。对盐池的开发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黄帝与蚩尤之战,矛盾的引发点就是为了争夺盐池之利。
  在长期的盐池开采历史里,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主要的开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捞取法”,即在夏天捞取水池内天然的结晶盐,这种方式往往受到季节、气候的限制,是较原始的开采方式,另一种是“畦晒法”,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在每年的2月份开垦盐池,使之成畦,从4月到8月,把水引到池中,经日晒蒸发后结晶为盐粒。人工捞取后,再引水进去,如同割韭菜,收了一茬,又收一茬,提高了产盐质量和数量。自汉代起运城盐业就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从交通运销渠道看,经古蒲津桥可运到长安以及陕西、甘肃,经茅津渡可运销河南,陆路可北运山西、河北等地。
  在漫长的盐业开采历史里,由于古代生产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无法理解诸种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无力对付来自外界的种种打击,所以只好求助于保护神,形成了盐业祖神崇拜。运城池盐区奉祀的神有宿沙氏、池神、条山风洞之神及蚩尤等。运城盐池中禁门内的土垣上建有一座池神庙,奉祀的神为“宝应灵庆公”。
  据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因阴雨连绵,盐池生产受到影响,户部侍郎韩汉怕减少盐税收入,就伪奏盐池多雨季节仍盛产“红盐”,呈祥瑞之兆,代宗派人查看后大喜,封东西二池为“宝应灵庆池”,封池神为“宝应灵庆公”,并大兴土木,建立了池神庙。到宋徽宗时,封东池之神为“资宝公”,西池之神为“惠康公”。元成宗时又晋封为王。明代以后统称为盐池之神。运城盐池还供奉关羽、张飞,因为他们可以镇邪除魔,关羽可震慑盐池孽神蚩尤,而张飞是专门对付蚩尤之妻的神。池神庙是盐民祭祀的中心,也是运城盐池重要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