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天敌”——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也被称为沙暴或尘暴,指的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出现时,黄沙滚滚,昏天暗日,一般在冬季沙漠地区的午后和长期缺雨的干松土地上常见。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是指均匀悬浮在大气中的沙粒或灰尘,它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沙是指将地面沙土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当强风将地面沙土吹起后,使天空变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则称为沙尘暴;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定义为强沙尘暴。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沙尘暴的发生多少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但根本的原因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北方地区连年少雨干旱,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尘。二是有蒙古气旋的存在,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有冷气气流将卷入高空的沙尘携带到了远方。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很难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最近几年,沙尘天气频繁袭击北京,严重地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它是环境恶化的表现,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02年雨季,我国北方降水比上年偏多因而植被覆盖较好,2003年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2002年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频发的一年,沙尘甚至影响我国南方和韩国等。特别是2001年干旱更为严重,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等地又受到了严重的旱灾,导致了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沙尘天气出现时,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在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过多吸入污染严重的空气,如外出时要增加衣物,以免着凉。
早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就有沙尘现象的记载,如“黄风自西北来,拔树发屋”,“飞沙如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丁亥,大风起西北,飞沙折木,昼晦数刻,五月乙卯,暴风起西北有声,黄土蔽天”,描述了春季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时飞沙走石、催朽拔木、遮天蔽日的情景。老百姓俗称为“风沙”、“黄风”或“黑风暴”等。沙尘天气并不仅在我国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发生过。
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中亚沙尘暴高发区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地区每年沙尘暴日数达30天以上。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发生的“黑风暴”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1934年5月12日的沙尘暴东西长达2400千米,南北宽400千米,几乎横扫2/3的领土。从西海岸到东北海岸刮起了约3亿吨表土,其后果导致美国冬小麦严重减产,比过去10年减少了52亿千克,当时的“黑风暴”毁灭性地打击了美国的农业,给美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后患,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携带的大量沙尘可以起到抑制我国北方酸雨的作用,而且对韩国、日本两国的酸雨也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目前,北京市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前期工程已经顺利实施。其中太阳光度计和气溶胶监测仪等设备,将不间断地记录沙尘的粒度、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发生的强度等基本数据资料。可以有效监测、准确预警沙尘暴造成的危害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