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
关于布达拉宫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当时雅砻部落第27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称:“居拉萨红山之顶。”公元7世纪初,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筑王宫于红山顶居之”。不久,又大兴土木,建一座更大的城堡,“高达三十围墙,既高且阔,每边一里余”。城内红宫九百间,合顶上之王宫,共1000间。但不幸的是,这座美丽的宫殿并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据藏文史书《如意宝座》所述,在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布达拉宫曾遭雷电击毁。又据《卫藏通志》载:“后因藏王微松作乱,官兵拆毁布达拉宫,仅剩观音佛堂一所。”也就是说,这座先人奇迹般建造起来的建筑群,先是遭雷击失火,继而毁于兵燹。早期建筑的遗迹,仅剩下“曲杰竹普”(法王洞)、“帕巴拉康”(超凡佛殿)两处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等人物的塑像,亦是当年幸免于难的余存。
一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才开始对久已失修的布达拉宫进行重建。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生于1617年。1624年他建立了黄教的噶丹颇章政权,1645年开始重新大规模修缮布达拉宫的白宫部分。
1652年,五世达赖应邀觐见顺治皇帝,被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授予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金册、金印。自此以后,“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和达赖在西藏政治、宗教上的地位才正式确定下来。白宫竣工后,五世达赖喇嘛便从哲蚌寺的噶丹颇章宫移居至白宫顶上的森琼尼威宫。五世达赖晚年专心著作,1682年圆寂于布达拉宫。
1690年2月,摄政第巴桑结嘉措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第8年,着手建造五世达赖灵塔,并扩建红宫和朗杰扎仓等重大建筑。经过三年浩浩荡荡的施工,于1693年(藏历水鸡年)完工,当年藏历4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红宫落成典礼,并在宫下立一无字石碑,以志纪念,此碑至今完好无损。宫殿内部和一些附属建筑物则到1696年才全部建成。此后,历辈达赖均予以维修和少量增建。到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又掀起了一次扩建高潮。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1936年在红宫之西建造了格列顿觉(吉祥如意)殿,安放十三世达赖灵塔。至此,布达拉宫才基本具有现在的完整规模。
布达拉宫按照红山的自然地形由南麓递次修到山顶,海拔为37635米,主楼高1157米,其中红宫外显13层,宫内实具9层之高,东西白宫最高处达7层。布达拉宫东西长360多米,南北宽270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群占地36万平方米。
整个宫殿建筑为土石木结构,是由多层的矩形平面毗连而成,层次错落,弯弯曲曲,平面组合十分复杂,其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邸宅与碉堡相结合的藏族建筑传统风格。宫殿的外部颜色是明亮的白、黄、红三色,与佛教传统密切相关。白色象征恬静、和平;黄色象征圆满、齐备;红色象征威严、力量。
布达拉宫不仅是藏式建筑工艺的典范,同时还是藏族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的宝库。走进布达拉宫,幽深的廊道,错落有致的殿堂,金光四溢的灵塔,数不尽的珍宝、佛像,看不完的壁画、唐卡……仿佛走进了西藏的千年历史长河。体验藏族建筑的独特意境,欣赏璀璨绚美的艺术珍品,谛听慈爱的祝祷与唱颂,感悟精神世界里的纯洁与宁静,这一刻西藏千年的历史,似乎全部浓缩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