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9个省、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6700千米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其后各代帝国都曾经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远远超越了以前的各个朝代。
  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险要关隘嘉峪关,雄踞于祁连雪峰与嘉峪黑山之间的岩岗上,地势险峻,气势雄伟,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雄关。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城壕组成,城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10余座。出关西行百余米,有一碑刻,上书“天下雄关”,和东隔万里之遥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互争雄姿。
  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千米的贺兰山南部。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原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三关口长城是明嘉靖十年(1531)宁夏佥事齐之鸾耗巨资修筑的。此关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恒山沿山西省代县北部逶迤而下,内长城蜿蜒于山巅。此处是太行山的一个横断山脉,古称句注山,也称为雁门山。自从在雁门山上建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关前后左右群山绵延,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雁门关自唐代建关以来,一直都是重要的军事关口。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才能够过关。因此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整个雁门关关城的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八达岭长城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长城城段之一,位于北京延庆县西南,距市区约75千米,因“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而得名。八达岭地处要冲,具备很高的军事价值,历代帝王也非常注重这里的防御,自明初开始,不断在此处修建长城。此处长城的修建,多用条石和城砖砌筑,非常坚固,沿城还设有多个不同用处的墙台。作为居庸关的外围关口和防卫前哨,八达岭长城的关城有东西两扇门,东门题额“居庸外镇”,西门题额“北门锁钥”。沿城每隔三五百米筑有方形城台,高出墙顶。四周砌有城垛,按不同功能分墙台、敌台、战台等多种结构。
  黄崖关长城位于天津蓟县境内,东起半拉缸山,西迄王冒顶山,北齐时开始建造,到了明代又大修了一遍。长城全线总长3025米,全部建造在陡峭的山脊上。东面是悬崖峭壁,西侧因地制宜修筑了砖墙、石墙以及险山墙、劈山墙等多种形式的城墙。因为这里地势极为险要,所以黄崖关关城采取了丁字形和曲尺形街巷的布局方式,这样即使关门被打破,敌人进入关口也会在里面四处乱撞,而熟悉地形的守关士兵就能以关城内部的建筑为保障,二次作战。
  山海关历来作为万里长城的终点而闻名于世。山海关古称榆关,又称为渝关、临闾关,在河北秦皇岛市以东15千米处。山海关的城池建筑于明代,筑城人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城池就是关口。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4座主要城门,还建有多种古代防御建筑,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万山重叠,万里长城如一条昂首的巨龙跃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异常壮观。往南看,乃是波澜壮阔的渤海,长城从山海关直逼海中。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那这些伸入海里的建筑就恰似龙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们把它称为“老龙头”。山海关箭楼上有“天下第一关”巨匾,笔法苍劲有力。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