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湿地
湿地是指不分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水域。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浞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然而,全球湿地却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为此,1996年,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国每年都选择各种主题纪念湿地日,广泛宣传湿地知识,倡导保护湿地。2003年世界湿地保护日的主题是“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我国的湿地面积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为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我国由国家林业局牵头,17个部委共同制订并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要遏制由人类活动导致天然湿地萎缩的趋势;2020年,将逐步恢复退化或丧失的湿地。
目前我国已有21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面积达303万公顷。到2002年6月,中国已建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近35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