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系有多少自然气候带
  
  “喜马拉雅”一词来自梵文,“喜马”意为雪,“拉雅”意为住屋或家乡,原意即为“雪的故乡”。它全长2400千米,宽200~3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达6200米,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轻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最奇特的景观就是垂直分布的自然带,其中包涵的问题非常复杂,正因为这样,这里才成为中外学者和探险家最为钟情的地方。
  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的就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洛子峰(85106米)、马卡鲁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和希夏邦马峰(8012米)。它们和境外的干城章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鲁纳尔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惊叹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森林苍郁,有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以及杂色噪鹏、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动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做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飘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海拔5200~5500米)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中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1000~5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平原带。这里的动物多为高原上广布的种类,如藏原羚、野驴、高山田鼠、藏仓鼠,高原山鹑、褶背地鸦等。海拔5000~5600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苹、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高寒草甸和以蚤缀等组成的座垫植被带。主要动物有喜马拉雅旱獭、岩羊和藏仓鼠等。海拔5600米至雪线(6000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黄、橙、绿、红、黑、白等各种色彩;组成独具一格的图案。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的喜马拉雅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