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森林资源
(一)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笫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3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高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2500~7500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地区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破坏。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已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2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了。
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部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20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48000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
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1947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81000多平方公里。
2.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70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秃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元1416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1420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四川等地采运楠木。
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22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6年,耗用的木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一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宜父的诗,颂扬了宜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宜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进军途中的柞械,开通道路的办法,这样就便于出兵,征服了敌人。春秋时期,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曾下令把小国有莘(今河南陈留)的森林砍掉。三国时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在这个战役中,东吴大将陆逊利用火攻,烧掉刘备设置在从四川巫山到彝陵深山密林里的40多座营寨,同时也烧掉了沿途五六百里的大面积森林。
统治阶级在镇压历次的农民起义中,毁坏森林、清除起义军活动的隐蔽体,也是他们惯常采用的手段。东汉时,马援奉命围剿寻阴山区农民起义军,曾有这样的献策:“除其竹木,譬如婴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虮虱无所复依。”河北省山区在北宋时森林还是茂密的,但宋、辽、金及元代的统治者,害怕人民啸聚山林,反抗官府,对这一地区的山林大肆破坏。清代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革命,清兵“兵燹所至,无木不伐”。广州附近的白云山,罗浮山等地的森林,以及长江流域湖北以下各省的不少森林,都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大损失。其中湖南衡阳、衡南等地的广阔森林,就是在这次被焚烧毁坏以后,长期不能恢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到处砍伐、焚烧森林,使多数省区的森林受到破坏,其木材损失约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0%以上。
4.帝国主义掠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各种资源。最早侵入的沙皇俄国帝国主义,在17世纪中叶同其他帝国主义者相勾结,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东北边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富饶森林资源。然而,沙皇帝国主义还不满足,他们在黑龙江北岸立足以后,又肆意伸入中国境内采伐木材,把黑龙江南岸沿岸10多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砍得净光。
20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修路所用木材、机车燃料和数万名修路职工的烧柴等,全部依靠砍伐附近的森林来供给。与此同时,俄、日、英、美、瑞典等国的伐木商也乘机而入,对铁路两侧的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在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把从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沿线将近50公里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全部毁掉。
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战败的情况下与日本签订条约,把经营南满铁路、安奉铁路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的权力,转让给日本。在前后不过30年的时间里,沿铁路两侧50公里以内的森林,都被砍伐净尽;被砍最远的距离,有的竟达百里。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中日合办的鸭绿江采木公司,掠走中国大量木材。“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对东北的森林资源进一步大肆掠夺。在东北被侵占的14年中,共掠夺采伐木材6400万立方米,约为当时东北林区森林总蓄积量的2%,采伐面积不少于400万公顷。此外,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还有中国台湾省、海南省等地的森林资源。
(二)中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本状况
根据林业部1984~1988年组织进行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西藏自治区仍沿用前次清查的数据;台湾省引自1977年公布的资料),中国现有森林资源的状况为:
全国土地总面积为9602716万公顷。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2674289万公顷,占2785%。
非林业用地面积为6928427万公顷,占7215%。
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为1246528万公顷。根据有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计算,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98%。
在有林地中:林分面积为107248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8604%;其余为经济林和竹林。
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5724986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为91410764万立方米,占8646%。
在森林蓄积量中:针叶林蓄积量为49807698万立方米,占5449%;阔叶林蓄积量为41603066万立方米,占4551%。
全国除台湾省及西藏自治区控制线外的现有森林资源现状为:
1.各类土地面积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2613144万公顷;非林业用地面积为6863632万公顷。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1194771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4572%。
疏林地面积为1963。65万公顷,占751%。
灌木林地面积为281160万公顷,占1076%。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72881万公顷,占279%。
苗圃地面积为1845万公顷,占007%。
无林地面积为866122万公顷,占3315%。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为1021870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8553%。
经济林面积为137438万公顷,占1150%。
竹林面积为35463万公顷,占279%。
在无林地面积中:
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766146万公顷,占无林地面积8846%。
采伐迹地面积为30960万公顷,占357%。
火烧迹地面积为13346万公顷,占154%。
宜林沙荒地面积为55670万公顷,占643%。
2.各类林木蓄积量
活立木总蓄积量为95229125万立方米。其中:
森林蓄积量为80914903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8497%。
疏林地蓄积量为5458527万立方米,占573%。
散生林蓄积量为6945309万立方米,占729%。
四旁树蓄积量为1910386万立方米,占201%。
3.林分资源
按林种划分:
用材林而积为8000696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6702%;蓄积量为61731713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量7629%。
防护林面积为145573万公顷,占1218%;蓄积量13996181万立方米,占1730%。
薪炭林面积为44438万公顷,占372%;蓄积量656204万立方米,占081%。
特用林面积为31163万公顷,占261%;蓄积量1530805万立方米,占560%。
按各龄组划分:
林分面积为1021870万公顷,蓄积量80914903万立方米。
其中:
幼龄林面积为395759万公顷,占3873%;蓄积量10282730万立方米,占1271%。
中龄林面积为325896万公顷,占3189%;蓄积量23366284万立方米,占2888%。
近熟林面积91206万公顷,占893%;蓄积量9876210万立方米,占1220%。
成熟林面积为152766万公顷,占1495%;蓄积量24946309万立方米,占3083%。
过熟林面积为56243万公顷,占55%;蓄积量12443370万立方米。
按针叶、阔叶划分:
针叶林面积为503502万公顷,占4927%;蓄积量439232万立方米,占5428%。
阔叶林面积为528368万公顷,占5073%;蓄积量36991703万立方米,占4572%。
4.人工林资源
全国已成林人工林面积为1310112万公顷,占有林地总面积2596%。
其中:
林分面积为187427万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6044%。
经济林面积为87222万公顷,占2813%。
竹林面积为35463万公顷,占1143%。
未成林人工林造林地面积为72881万公顷。
人工林面积、蓄积量:
人工林林分面积为187427万公顷,占全国林分面积的1834%;蓄积量5298490万立方米,占全国林分蓄积量的655%。
人工林按林种划分:
用材林面积为147606万公顷,占人工林林分面积7875%;蓄积量4237258万立方米,占人工林林分蓄积量的7997%。
防护林面积为31028万公顷,占1656%;蓄积量966071万立方米,占1823%。
薪炭林面积为7317万公顷,占390%;蓄积量65495万立方米,占056%。
特用林面积为1476万公顷,占079%;蓄积量65495万立方米,占124%。
人工林按龄组划分:
幼龄林面积为110409万公顷,占5891%;蓄积量1579339万立方米,占2981%。
中龄林面积为58278万公顷,占3109%;蓄积量2505878万立方米,占4729%。
近熟林面积为11427万公顷,占610%;蓄积量706721万立方米,占1334%。
成熟林面积为659万公顷,占352%;蓄积量427656万立方米,占807%。
过熟林面积为723万公顷,占038%;蓄积量78973万立方米,占149%。
5.森林资源的权属(不含西藏自治区,下同)
林业用地各类土地面积按权属划分:
在林业用地中,国有林面积为9861万公顷,占3836%;集体林面积(包含私有林,下同)为11513万公顷,占6114%。
在有林地面积中,国有林面积为5271万公顷,占4530%;集体林面积为6365万公顷,占5470%。
在用材林面积中,国有林面积为4063万公顷,占5202%;集体林面积为3747万公顷,占4798%。
各类林木蓄积量按权属划分:
在活立木总蓄积量中,国有部分为589966万立方米,占6622%;集体部分为300973万立方米,占3378%。
在森林蓄积量中,国有部分为529429万立方米,占7046%;集体部分为221942万立方米,占2954%。
资源权属划分:
在人工林林分面积中,国有部分为548万公顷,占2924%;集体部分为1326万公顷,占7076%。
在人工林林分蓄积量中,国有部分为21320万公顷,占4024%;集体部分为31665万公顷,占5976%。
6.森林资源质量
全国有林地中平均每公顷林木蓄积量为3644立方米,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7918立方米。
按林种计算,各林种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用材林7710立方米;防护林9615立方米;薪炭林1477立方米;特用林14539立方米。
在用材林中,各龄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幼龄林2709立方米;中龄林7106立方米;近熟林10649立方米;成熟林17306立方米;过熟林22020立方米。
人工林林分各龄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幼龄林1430立方米;中龄林4300立方米;近熟林6185立方米;成熟林6489立方米;过熟林10923立方米。
全国用材林林木径级组蓄积量为:小径级(6~12厘米)占89%;中径级(14~24厘米)占264%;大径级(26~36厘米)占266%;特大径级(38厘米以上)占392%。
全国用材林近成过熟林中,属于一级的株数占706%;蓄积量占75%以上。
7.森林资源的分布
中国森林资源地理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林区。如按森林蓄积量覆盖率比重计算,其分布依次为: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森林蓄积量为2892亿立方米,占3574%;覆盖率为198%。
四川、云南:森林蓄积量为237亿立方米,占2929%;覆盖率为213%。
南方集体林10省区(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贵州):森林蓄积量为1337亿立方米,占1653%;覆盖率为205%。
其他省区市(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森林蓄积量为914亿立方米,占1130%;覆盖率为48%。
西藏自治区:森林蓄积量为578亿立方米;覆盖率为27%。
8.林木生长量、枯损量和消耗量
根据全国连续清查体系中各省(区、市)固定样板地的样木数据(西藏自治区用“五五”清查数据)推算,调查间隔期内全国林木平均总生长量为36497万立方米,年平均生长率为390%;全国林木年平均枯损量为3551万立方米,年平均损耗率为038%;全国林木年平均净生长量为32946万立方米,年平均净生长率为352%。全国林木年总消耗量(含枯损量)为38034万立方米,年平均总消耗率为406%。扣除自然枯损,全国林木年平均消耗量为34483万立方米,年平均消耗率为368%。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1988年,中国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一直大于年生长量,导致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国家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加快森林培育、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综合利用等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终于结出了硕果。据林业部领导在1992年1月上旬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宣布:通过1988~1990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消耗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已初步实现全国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大于总消耗量,在此期间内,全国森林资源年生长总量为366亿立方米,年消耗总量为327亿立方米。两相对比,还多生长3900万立方米。
当前,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中国森林资源开始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可喜的兆头,它预示着我国森林资源将日益增多,中国的自然生态将不断改善。
在中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中,属于优势树种的针叶树种约有一百四五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树种有红松、冷杉、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华山松、黄山松、马尾松、思茅松、乔松、湿地松、黑松、杉木、水杉、柏木、银杉等等。属于优势树种的阔叶树种约有四五百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曲柳、胡桃楸、椴木、栎类、桦木、杨、柳、榆、泡桐、楠木、樟木、檫木、桉树、楸树、国槐、洋槐,银杏、椿树、苦楝、核桃、板栗、枣树等等。
(三)中国现有森林资源的特点
中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从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来看,都是不足的,作为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与其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但中国森林资源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亦有其自己的特点。
1。森林树种丰富多彩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树种,特别是珍贵稀有树种最多的国家。据中国植物学家统计,中国有种子植物2万余种,其中,属于森林树种的有8000余种,仅乔木树种就有2000多种,而材质优良、树干高大通直、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乔木树种约有千余种。针叶类的松、杉种,是构成北半球的主要树种,全球约有30属,而中国就占有20属,近200种,其中有8个属为中国特有,他国所无。8个特有属为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和杉木属。阔叶树种更为丰富,达200属之多,其中有大量特有树种,如珙桐属、杜仲属、早莲属、山荔枝属、香果树属和银鹊树属等等。
在种类繁多的树种中,有很多珍贵稀有树种,例如,水杉、银杏,银杉、铁杉、油杉、红豆杉、白豆杉、台湾杉、金钱松、陆均松、水松、雪松、竹叶松、竹柏、福建柏、珙桐、山荔枝、香果树、银鹊树、紫檀、降香黄檀、格木、蚬木、樟木、楠木、红木、柚木、轻木、铁力木、黄杨木、天目姜子、海南石梓、桃花心木、花榈木、青皮、坡垒、红椿、绿楠、青钩栲、木荷、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杉木、树蕨等等。这些珍贵稀有树种,都是建筑、桥梁、车船、家具和工艺雕刻上不可缺少的良材美木。这些树种,绝大多数都分布在中国南方林区。这是因为南方林区有更多的适宜各类树种生长的条件。
2.竹林资源遍布大江南北
中国森林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拥有种类众多的竹林,中国的竹子种类、竹材及竹制品产量均占世界首位。全世界有竹子50多属,中国就有26属,近300个品种。
中国的竹子资源在大江南北均有分布,往北可以分布到山西南部。全国大致可分为三大竹区:一为黄河、长江之间的散生竹区,主要竹种有刚竹、淡竹、桂竹、金刚竹等;二为长江、南岭一带散生型和丛生型混合竹区,竹种以毛竹为主,也有散生型刚竹、水竹、桂竹和混合型苦竹、箬竹及丛生型慈竹、硬头黄、凤凰竹等;三为华南一带丛生型竹区,主要竹种有撑篙竹、青皮竹、麻竹、粉单竹、硬头黄和茶竿竹等。
在竹子资源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毛竹(也叫楠竹),它是中国竹类中的佼佼者。毛竹林是面积大、蓄积量多、经济价值高和用途广的竹种。面积占中国竹林总面积的78%,约有250万公顷,357957万株,年产毛竹八九千万根(50根毛竹可顶1立方米木材)。毛竹分布范围较广,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东北部,南至广东、广西中部,北至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在此范围内,既有较大面积的毛竹纯林,也有与杉木、马尾松或其他阔叶树种组成的天然混交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四川、江苏等省区,是毛竹林分布的中心,也是中国毛竹材生产的主要基地。
毛竹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用途广。从出笋到成竹,只需两个月左右时间。竹竿散生笔直,一般高10米左右,最高的达20米以上,胸径6~15厘米,最粗的可达20厘米,5~6年即老化成材。如做纤维、造纸原料,当年即可利用。生长良好的毛竹林,每亩年产竹材2000公斤左右。
中国人民利用竹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史前时期。河南安阳小屯殷墟中的出土文物,就有竹鼠遗迹;甲骨文中有“箙”、“第”、“簋”等带竹首的文字。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发现的距今六七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中,也有竹制物品出土。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使用竹子范围之广,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描述的那样:“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随着社会文明向前发展,人们应用竹子的范围更广,竹制品的花样更加丰富多彩。浙江东阳、福建泉州、上海嘉定、四川自贡和湖北蒲圻等地的竹编工艺品,如竹篮、果盒、门帘、屏风、条幅、竹人、竹马、扇子、文具盒等等,精巧雅致,美妙超群,誉满中外,畅销世界各大洲。
3.经济林木异常丰富
中国森林资源中的再一个特点是,经济林资源非常丰富。在全部经济林中,有大量木本粮油林、果木林、特用经济林和其他经济林。而每一类经济林中,又有许多树种,每一树种,又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品种。如大枣、油茶、板栗、核桃、荔枝等都是这样。中国的经济林分布最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凡是有森林分布的地方,几乎都生长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林,它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木本粮油林,资源多,分布广,产量大,经济价值高,自古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类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板栗、大枣、柿子、核桃、油茶、文冠果、毛株、油棕、椰子、油橄榄、巴旦杏、油渣果、腰果、香榧、山杏、橡子树等等。
中国的果木林种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苹果、桃、梨、李子、梅子、葡萄、柑橘、广柑、橙子、柚子、香蕉、荔枝、龙眼、槟榔、菠萝、杏等等。
中国的特用经济林,不仅种类多,且有很多属于中国特产。在众多的特用经济林中,主要树种有:漆树、白蜡、油桐、乌桕、橡胶、栓皮栎、杜仲、茶树、桑树、花椒、八角、肉桂、黑荆树、枸杞、黄楝树等等。